戎马一生
曾琼琲(——),字仁锦,号宝国,长乐县棉洋约洛阳围(今五华县棉洋镇洛阳村)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五年()。
曾琼琲(bèi)乾隆四十三年()考取县学武生,乾隆五十一年()赴省乡试中武举人,乾隆五十五年()上京会试中第六名武进士,殿试钦点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卫。嘉庆二年()出任江西地方武官,初任都司,后升授九江府游击、江西省中军,嘉庆十一年()升授河南卫辉营参将,诰封武义都尉。七十一岁致仕返乡。
清代,“都司”、“游击”、“中军”、“参将”是军队的高级职务,“都司”为正四品、“游击”为从三品、“参将”为正三品;“武义都尉”为当时的武官官阶,亦为正三品。
曾琼琲的后人保留有大量有关榜眼爷的重要文物。曾琼琲“榜眼及第”的牌匾,至今仍在洛阳村曾姓的“忠恕堂”祠堂内悬挂。
曾琼琲墓在洛阳村狗里塘小山坡脚,长8.6米,宽9米,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设有祭祀台和拜坛,未立墓碑。此墓何故无碑?据说,当时修墓占地需征重税,因曾琼琲为官清廉,家境清贫,故在其去世后,家人为其修了一座无墓碑的灰砂墓。
风华少年
曾琼琲的祖辈具有远见卓识。其祖父、父亲“行阴骘,重师儒,立志高,命意远,敦诗书,尚弓马,落落以科名为念”,对后一代的成长寄予殷殷的关心和期望。
曾琼琲在祖辈的关心、支持下,从小喜欢读书练武,尤以弓马见长。至今,曾榜眼的后人仍保留有曾榜眼当年穿过的长袍、习武的大刀和习武石。曾榜眼当年穿过的长袍一般人站在凳子上仍够不着,可见其身材高大魁梧。大刀重约80多斤,长约2.5米,如今要搬动它,两个人联手,仍需小心翼翼。想当年,曾榜眼可以把此大刀舞得呼呼生风,是何等神力。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三块已有多年历史的花岗岩质地的习武石,小的有多斤,大的有多斤,据说曾榜眼当年可以同时提起这三块习武石。
曾琼琲聪明机敏,胆识过人。在他十二、三岁时,当地曾姓与某大姓发生因祠堂用地引起的纠纷,几近发生械斗。曾琼琲带领一帮小鬼队与对方说理。对方欺侮他们人小,但曾琼琲理直气壮说道:“火星(指燃料燃烧产生的火星)虽小,能烧万里江山”。曾琼琲语带双关,使对方从一帮小战士的身上,意识到事态的结果非能靠自己的强势所能左右,愿意和平解决问题。曾琼琲一句话,平息了双方的纠纷。
巧答乾隆
民间传说,曾琼琲殿试时充满着风险。
殿试时轮到曾琼琲出场的时候,只见他使尽吃奶的力气将比武石举起,谁知有人存心要叫曾琼琲吃亏,在石上抹了蜡,冷不防比武石从手上滑落下来,眼看就要落到右脚上。曾琼琲急中生智,顺势将石头一踢,石头连滚带翻,被踢出了1丈多远。乾隆皇帝问是什么武艺,曾琼琲答是“狮子滚球!”
接着比刀。这把刀同样被人抹了蜡。曾琼琲正耍得高兴,不料刀从手中掉下,朝着左脚砸去。说时迟,那时快,曾琼琲提起左脚把刀撩回手中,又挨着地面舞了一圈。乾隆皇帝问,这又是哪般武艺?曾琼琲回答:“这叫做捺地割葱”。
乾隆皇帝见他武艺奇特,口才颇好,即要点他为状元。却说18年前的乾隆三十七年,长乐县的李威光已经考取状元及第,乾隆想起此事,问曾琼琲:你家和李状元相隔多远?曾琼琲以为说得越近越亲,本来相隔一百五六十里地,他却说成相隔一箭之地。乾隆担心一箭之地出两个状元,难免相斗,便封曾琼琲为榜眼,授花翎侍卫。
当晚,曾榜眼回到住地,双腿麻木,一坐下就难于动弹,随行人员帮他脱去鞋袜,不看犹可,一看,吓了一跳:右脚浮肿,左脚盘被刀割了一道很深的口子。幸亏曾琼琲是武班出身,平时刀伤药、跌打药随身携带,这一次上京赴试,他特地从家乡的深山大嶂里采集了去红肿、治刀伤的草药带在身边。于是,他当下取了草药敷上,又喝了几杯跌打药酒,到第二次,又行走自如了。
家住洛阳
曾琼琲的老家,其实当时是叫流坑里,村子面对的高山叫屏风山。
曾琼琲中了武榜眼后,乾隆皇帝召见,问曾琼琲家住何乡?曾琼琲正想回答,忽然想到流坑里小小山村不够体面,便改口奏道:“臣下家住洛阳。”乾隆听了,又再问:“长乐县也有洛阳么?名叫洛阳,定然有名山胜景了。”这时,曾琼琲已经胸有成竹,奏道:“臣的家乡十分美好,左有南极,右有北斗,背靠尖山,面对天柱。天柱山直插云霄,风景优美,看不见山顶呢。”乾隆酷爱游山玩水,听了以后十分感兴趣:“那究竟有多高?”曾琼琲连忙奏道:“天柱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呢”。乾隆越听越高兴,说:“啊,啊,天缘有份时,还要爱卿陪我游天柱山呢!”
从此,流坑里就叫洛阳围,屏风山也叫作天柱山了。
乾隆南游
民间还有乾隆皇帝南游天柱山的传说。
曾琼琲曾与乾隆皇帝谈过家住洛阳,乾隆皇帝印象深刻。一日,乾隆皇帝召见,问道:“曾榜眼,你们家乡有什么好风水?”曾榜眼听后,略思奏道:“我家洛阳围,左有李望,右有北斗,背靠尖山,面向天柱。天柱山名扬天下,山顶离天三尺三,人去要低头,马去要卸鞍,风景壮丽,气势雄伟,人称通天梯。”乾隆皇帝听后心想,天下竟有能通天顶的高山?决意要亲自前往看个究竟:“天柱山美丽壮观,气势雄伟,又能通天,朕想去观赏观赏,请你作向导如何?”曾榜眼原想在皇帝面前夸耀家乡是个奇异的地方,不料皇帝要亲自前往出游。那天柱山只不过海拔五百多米,哪能通往天顶?一旦被皇上识破,岂不成为欺君之罪?但大话已出,难于收回,左思右想,再无妙法。没奈何,只好答应了。
阳春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鼓角齐鸣,旌旗蔽日,乾隆皇帝坐着大篷盖马车,卫士成行,浩浩荡荡出游天柱山而来。一路州县官员迎接欢送,好不热闹。春天面,孩子脸,时时变,到了天柱山脚下,恰逢天气骤变,从山顶到山脚,雾霭重重,萦绕笼罩。但乾隆皇帝游山心切,遂传旨进军。
乾隆皇帝在曾榜眼的带领下,穿云破雾,在半山腰兜转了三天三夜,还看不见山顶。再走一程,恰好遇到在山腰坑田放鸭的老大伯,乾隆皇帝问道:“老大伯,这里离天柱山顶还有多远?”大伯回答道:“我大半生在这里放鸭,从来没有上过天柱顶,真不知还有多远!”乾隆听罢,料想路途还遥远得很,回头眼看大队人马,个个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只好传旨,班师回朝了。
提心吊胆的曾榜眼此时才松了一口气,露出了笑容。
这一传说,由李林编写,以《乾隆皇南游天柱山的传说》为题,刊登在5年3月出版的第二十期《五华文史》上。深圳琴江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琴江》刊物年第2期刊登的《棉洋天柱山的传说》,则将南巡的主人公写作是乾隆派出的一名高官。两篇文章,记述的事情缘起、过程大体相同,不过,都反映曾榜眼的武功才气,确实惊动了朝庭。也从另一个侧面,引证孕育了曾榜眼的天柱山,确实是名山宝地。
拒贿选贤
曾琼琲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在河南卫辉营任职期间,有一年,适逢河南武科乡试,朝廷发下令来,委派曾琼琲担任武科乡试首席看考官。
曾琼琲见了指令,心里却着实高兴不起来,心想,这看考官虽然是临时指派,但一言一行,一点一圈,既决定考生的前途命运,也影响自己的名声、信誉。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尽管也有监考规章,但徇私舞弊现象却是异常严重。一些王孙公子、富家子弟,常常不择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考官门上,或以权势压人,或以金钱利诱,千方百计钻营功名。那昧心的考官,可因此捞万贯家财;而正直的考官,有时却连乌纱帽都难保。但转而一想,如今这看考官派到我曾某名下,也算是上司有眼,看中了我这个长乐阿哥软的不吃、硬的不怕的硬打硬精神。
曾琼琲正在寻思之际,就有人找上门来了。来的正是开封府巨贾马百万的老管家。老管家一进门就作揖讨好说:“恭喜大将军,我家老爷闻知大将军派了个肥差,着我道喜来了。”曾琼琲一听,已猜到来人意图,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鼻子里“哼”了一声。老管家又说:“我家马公子机灵勇敢,武艺非凡,今年应试必居第一。我家老爷望大将军高抬贵手,助一臂之力。”老管家一边说,一边取出一大包银子递过来,还说:“这是一点小意思,事成之后,我家老爷还要多谢!”
曾琼琲爽朗地笑道:“哈哈,试还未考,银子就送到手上了,要是都像你家主人一样,待乡试结束,我就是百万富翁了。”
老管家不解其意,连声说:“当然,当然!”
曾琼琲止住笑,一脸严肃地说:“错了!考官之责,应是量才拔萃,让有真才实学、技高艺精者为国效力。我曾某不昧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让不学无术者钻空子。”
一席话,说得老管家脸上好像抹了辣椒粉,烧了一阵,辣了一阵,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曾琼琲接着说:“银子请你拿回去吧,请你转告马老爷,令公子能不能考中,关键看他自己的本领。如果马公子真的本事大,不必花上分文。”
这一科,曾琼琲秉公选拔,见马公子确实武艺不凡,最后还是让他名列金榜。
告老还乡
曾琼琲为官近40年,待人诚实,做事磊落,生活俭朴,阿谀奉承他不学,贪污受贿他不干。所以,当他71岁告老还乡之时,除了随身日常应用之物外,只有多年省吃俭用积蓄起来的一千两银。
曾琼琲回到家乡时,父老乡亲们见他衣着粗旧,行李简朴,还以为他在路上遭人打劫了呢,一个个上前劝慰他:“人平安回来就好了,东西被抢了还可以再置嘛!”他作了几次解释,费尽口舌,才使乡邻相信他为官清正并无过多积蓄的实情。
捐资办学
回乡几天后,曾琼琲来到本村学堂,找到教书先生,详细了解办学情况,然后又找到村里管理“公偿”的理事们,交给他们一千两银,说是要买十亩地,叫他们尽快落实。
这事一传出去,村里人马上议论开了:“榜眼爷要买田做屋了。”
不几天,理事们上门告诉他:“地买好了,都是乌油油的上等田。”曾琼琲说:“感谢你们事情办得好又办得快,这些田,就交给你们管理了。”
理事们不懂他的意思,傻了眼:“这怎么行呢?”
曾琼琲说:“村里办学缺少经费,这十亩田就作为公偿学田,以后田产的逐年所得,全部用在办学上,把学堂办好一些,让学龄子弟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多出些人才!”
村里人非常感激:“榜眼爷为全村村民后代着想,眼光真远,心肠真好!”
就这样,曾榜眼带回的银两,不是为自家买田置地,也不是为自家做新屋,而是用于为村里办学。此后,洛阳围求学子弟大增,学风大振,学有所成者日众。至清末,该村出了4名举人,18名秀才。
“老伯”村店
曾琼琲返乡后,在洛阳围人多往来的大路旁,开了间小店,加工经营本地黄烟烟丝。开张之日,他挂出自己亲自书写的招牌字号——“老伯”。村里人见了,都觉得太俗,对他说:“榜眼爷,此号不甚雅吧?”他解释:“人们常说,出门猎新样,入乡随众俗。我已退职回乡,就是乡中老伯,大家别再叫我榜眼爷了。”最后,“老伯”的这个字号还是没有改。于是,村中父老与他相见,都按辈份称呼。而过路乡亲进店,都称他“老伯”。
曾琼琲做黄烟买卖,讲求信义,只求薄利,3个铜板一包烟,童叟无欺。就近乡邻或过往客人,都喜欢前来交易。他们进店来,除了买点黄烟,还可以与榜眼爷谈论世情,切磋武技。
但是,尽管从早到晚顾客盈门,而收益却很微毫,人们笑曾琼琲是“旺丁不旺财”。
“老伯”店贴着一副曾琼琲亲自撰写的对联:“不近山林不近市,半为生意半为情。”此联既道出他开店的宗旨,也道出了他计划在乡里悠然度过晚年的愿望。
布衣蔬食
曾琼琲晚年五代同堂,一家老小几近80人,然而产业不多,主要靠种田收入维持日常用度。他平日勤俭节约,布衣蔬食,遇上灾年荒月,也象普通百姓一样,常常要吃粥吃番薯吃杂粮过日子。
有一年农历四月,因上年收成不好碰上饥荒。一天中午,一家老小围成几张桌子吃饭,锅里是稀粥,桌上是番薯、粟粄、酸咸菜。一个小曾孙闹着要吃饭,其母接过碗,谁知勺子在锅里捞来捞去也没捞到多少饭粒,只得安慰孩子:“今餐粥太稀了,下餐再给你做吧。”孩子不听劝还在哭,其母话中有话叹道:“唉,别哭了。常言道,贪官鱼酒肉,清官盐捞粥。你太公当年做的是清官,喝的当然是稀粥了。”
曾琼琲听了,严肃地接过话来说:“做人应该耕为本、读为先,千万不能以为当官就可以贪图横财。”
几句话虽然平和,但字字如重槌。孙媳妇听了也就没话了。
曾琼琲笑着对曾孙说:“吃多了鱼酒肉,消化不了,是要拉肚子的,到时候弄赃了裤子,臭气可就难闻了。”说着,顺手夹了一块咸菜心递了过去,道:“这菜心又嫩又脆,咸淡适宜,送粥正合适,你尝尝。”
小曾孙小小年纪,但却早已熟读《三字经》《弟子规》,听了太公的劝慰,也就不闹了。
耄耋之年,曾琼琲将“课儿孙,督曾元,敦孝行,安性天,耕为本,读为先,和族党,敬师贤,守吾训,勿变迁”立为家训,留传后代。
拒摆寿宴
曾琼琲以高官退休,回乡后又竭力为乡亲办实事好事,高德厚望,但从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
曾琼琲回乡十个春秋,81岁生日那天,他叮嘱儿孙们,今年年成不好,不要摆设酒宴,以免烦劳乡邻,说一家老少酿餐豆腐庆祝庆祝也就可以了。
可是,那时长乐农村却盛行做寿习俗,何况是嘉应州罕见的榜眼爷八十一大寿?虽然主家没发请帖,也惊动了四乡八邻、乡邻亲友以至衙门官吏都备齐寿礼前来贺寿。
那天上午,洛阳围热闹起来了。人们备下了猪牛羊、鸡鸭鹅、绫罗绸缎、牌匾镜屏等礼物,扛的扛,挑的挑,往曾家去。没料到曾家门口却是冷冷清清,灯笼没吊,对联没贴,爆竹不鸣,锣鼓不响,人们好生奇怪,还以为曾榜眼病了呢。
曾琼琲的儿子们笑着迎出门来,向大家解释:“家父有嘱,惨淡之年,理应俭朴,寿辰从简,寿礼只好辞谢了,我等谨代家父万分感谢所有亲邻朋友的深情厚意!”
送礼的人们急了,想要找曾榜眼说情把礼物收下,可是从正屋找到到横屋,从上家找到下家,一连找了好几遍,连个踪影儿也没有。
原来,曾榜眼一大早就上山去了,来到他当年练武习艺的跑马坪附近,跟打柴的老相识谈天说地,还一起野炊番薯粥呢。
世代流芳
曾榜眼一生戎马,战功卓著,告老还乡后,乡情依旧,乐平淡,避显贵,耕为本,重教育。他的故事世代相传,至今仍广为乡民传颂,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我在儿时,就在与洛阳围相隔20公里的安流家乡农村的茶馆里,无数次从长者们口中听说过曾榜眼“火星虽小”、“狮子滚球”、“捺地割葱”、“一箭之地”的故事。
五华乡贤、梅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谨洲,五华县方志办原主任、年版《五华县志》及年版《五华县志》副主编廖炳贤,五华县文化局原副局长、五华报社原主编李宗英,五华县的文化工作者张奇芳、张集庆、曾中,曾榜眼后人曾必坚、曾妙成等,也分别就曾榜眼的光辉一生、风华少年、巧答乾隆、家住洛阳、乾隆南游、拒贿选贤、告老还乡、捐资办学、“老伯”村店、布衣蔬食、拒摆寿宴等故事写有专稿,先后发表在海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其中,张谨洲关于“殿试应变”的文章,年8月就在香港《文丛》杂志发表。
我们的这一篇文章,只是对以上这些文章的简单综合,但对曾榜眼的一些重要历史事实进行了核校。在这一过程中,曾榜眼后人、五华县教育局副局长曾宪猛,棉洋洛阳村支部书记曾远明等,查找出一批重要文史资料,提供了重要的根据。其中,在洛阳村发现的由曾榜眼嘱办、洛阳村曾氏族人于嘉庆十五年()树立,记载曾榜眼遵照曾氏先祖关于“出仕者文至知县,武至守备,实授任满五年后,均应买回田种五斗以充尝祀”的遗训,自买棉洋走马岗等三地田种五斗,以充尝祀的石碑,有曾琼琲的简要履历介绍,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史价值。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什么药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