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系摆拍之作(属于装逼),特此致歉。
捷径是最大的弯路
(未删节版)
现在的书很多。只要你闲的无聊,到书店里去逛逛,琳琅满目,新奇的书名,各式包装……图书,即将或已经变成了纯工业产品,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以前有句话,叫“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我今天不得不提醒大家:读书有风险,读错了书甚至会毁掉你的人生——因为你只有喝完“心灵鸡汤”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现碗底是干净的,还是有一粒老鼠屎。如果看到了一粒老鼠屎,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曹顺妮是个认真细致的人,也是个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她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性预示着她必定在中国精造文化传播上能有一番作为。看到她日夜忙碌查资料,做调研,为了写一本名叫《匠心》的专著,我从内心里表示敬佩,觉得她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说起精造,我们无法避开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相隔甚远,但生产的产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产品也有所区别。德国的产品与德国的思辨文化一致——严谨;日本的产品与日本的生活习惯相融——细致。
年以前,中国的工业以租界为龙头,东三省(虽然说是归伪满洲国,本质上类似于租界)、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的各类工业的兴起,中国制造在租界工业、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中渐渐形成。到了年代,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中国制造的某些产品的质量已经和世界上老牌工业国家的产品质量不相上下了。
年,政权更迭。但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精神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工厂里仍然实行师徒制。工人凭手艺吃饭,手艺分八个等级(即八等级工制度)。八级工的工资和大学教授的工资差不多,且社会地位也很高,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师徒制与八等级工评审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前,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生产的内燃机、汽车、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机床仪表……都是靠这些一至八级工来完成制造过程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国工厂引进,流水线上的工人成了工人队伍的主力军。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虽然是人,但做的事情机械得像机器一样。原来那些一到八级的手艺工基本被边缘化了。工人们只要年轻,培训几个月就可以上岗。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的大量涌现,中国对制造已经不陌生,电视机、洗衣机、汽车……流水线上像母鸡产蛋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被组装出来。中国人对中国制造陶醉了十几年以后,开始厌倦起来:我凭什么为你外国生产产品,于是有些智商较低、且喜欢叫叫嚷嚷的学者就提出中国创造论、第三产业论、金融中心论、互联网思维论……来。他们只看到了从国外运来安装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以为流水线是天上掉下来的。而且,他们根本没有研究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里的核心部件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在这种状况下,平时喜欢谈国情论的这帮人,还不断叫嚣着产业要转型,无视中国现状:改革开放前的一至八级工渐渐老了,流水线是进口的,产品的关键部件也是进口的,一个基本上没有一流工匠的国家在这种现状下要转型,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劳动合同法》在没有试点的情况下草草出台,衍生出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员工都是短期行为,不可能有大批工匠涌现的。派遣公司大挣其钱,而这些费用都要企业来买单,最后结果是,企业及雇员都是受害者。企业都倒闭了,你还有员工可以保护吗?一部法律的出台,是要促进社会进步还是要给社会进步增加绊脚石,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需要我来回答。
分税制政策倾向,受益者是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这一块利益很小。政绩是官员提拔的重要依据,而政绩是需要钱来铺垫的,只有房地产业能快速给地方政府产生效益。而企业又偏偏分布在各个地方,占用土地,消耗能源,有的甚至带来污染……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制造业看成是包袱,它们真想把这些厂的土地挂拍卖掉,很快的收到一笔可观的土地拍卖金……当然,这些也和我们的地方官员任职制度有关系。如果像慕尼黑前市长吾德先生一样,市长一当就是近二十年,那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急功近利的事情。作为实体经济的制造业也不至于如此不受重视。
现在的中国,地段较好的工厂的土地已被另派用场。其它地段较差的工厂,到处是废弃的车间。厂房里面要么生产线拆走了,要么是老旧的生产设备在生锈。一大批40岁以上基本没有手艺的流水线工人,和一群除了到网上闲逛便一无是处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这样的一个国家是非常危险的。以前,我们说四人帮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那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即将迈入崩溃的边缘。
撇开体制因素不谈,那是什么出了问题?当然是文化!人分尊卑,职业分贵贱的国家怎么可能有人有耐心去重复做一件看似简单劳动的手艺事情。而这些靠手艺的事情,有时候不仅要做一辈子,甚至是做十辈子。日本一家烤年糕店做了25代人,这家小店也经营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每天来排队吃年糕的人络绎不绝,原因只有一个,味道绝妙,无与伦比。细节管理理论创立者汪中求先生拜访过的日本树研工业,生产出世界上最小“粉末齿轮”,百万分之一克。公司的员工田中凭肉眼能够感觉到模具千分之一毫米的误差。公司里还有个木工手工涂刷的薄型涂料厚度仅有5微米,手感妙不可言……
目前的现状是,日本的一流匠人比比皆是。但在中国,稍微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已凤毛麟角。两个如此近邻的国家,却有那么大的不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主要还是文化。那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还没形成“行行平等,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尊卑”的社会风气。手艺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甚至很高的社会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作歪理邪说来进行彻底的批判,大多数孩子初中毕业就应该进入职校或跟着师傅学手艺,这一点德国是毫不含糊的。日本就做得更绝,子承父业是日本的社会规则,家里的遗产归长子,长子也必须继承父亲的行当。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受美国影响太大。中国事事都向美国学习,时时都想超过美国。但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美国的法治及移民制度你学不会,她的教育制度你就无法学会。因为美国可以用制度保障把世界一流的人才(包括厨师)通过她完善的移民政策从世界各地吸引过来。准确的来讲,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国家了,而是全世界人才的竞技场和集中营。中国教育最应该向德国学习,其次向日本学习。学习他们的务实,学习他们对工匠的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如果继续向美国学习,只有死路一条!
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匠人,图纸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而杰出的匠人往往能在产品的生产中发现设计的瑕疵。所以日语中“改善”这个词是牵着日本人的魂魄的。日本产品之所以比德国产品更人性化,这和日本的匠人和设计师地位平等,畅通交流、交换意见是分不开的。
现在,国人渐渐明白了,无论是金融思维还是互联网思维,没有一流的产品,这些思维无异于白日做梦。中国制造只有踏实的转型为中国精造,中国的经济根基才能牢固。为什么理发师愿意花一万六千元买一把德国产的理发剪刀,因为这把剪刀理发师能用一辈子。一个工具,时间用长了就会产生感情。对一个理发师来说,拿在手里的一把老剪刀,就是自己的老朋友。而中国制造的理发剪,虽然只卖二百五十元一把,极为便宜,但用不到三个月就会完全坏掉。
所以,只有中国精造才能救中国经济。而中国精造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还需要培养几千万一流匠人,让匠心和匠魂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这样,中国精造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中国精造之梦就能成为现实,中国制造就能完成向中国精造的转型。只有中国精造思维在各个领域中做到无孔不入,我们的中国制造就可能达到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水准,制造业才能繁荣。
培养一流匠人刻不容缓。在没有师傅、职业学校还是以课堂教学、发放文凭为主导的现状下,怎样脚踏实地的来培养匠人?答案是唯一的:毫无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只求踏实,希望十年以后,中国匠人人群有所改观。培养匠人,如果走任何捷径都是最大的弯路。
最后用一个转型的极端例子结束本文。
中国的转型,我没有看到太多的成功且激动人心的案例。但有一件转型的事情让我看到了一种啼笑皆非:安徽天柱山旅游风景区从奥地利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缆车设备,淘汰了原来使用的中国制造的缆车。天柱山旅游风景区的朋友告诉我,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自从换上奥地利的缆车后,就从没有出过事故,不怕停电和雷击,运行良好,每次载人多了十倍,这样下去,很快就会收回投资。他还说,奥地利的安装工人的手艺精湛与做事的认真精神不得不让人佩服,一丝不苟到了病态程度……最后,我的这位朋友长长舒了口气:这次我们天柱山的缆车转型算是完全成功了!
中国制造,你何时能造出奥地利的缆车来?制造和安装这些缆车的一流匠人在哪里?
聂圣哲
年1月24日深夜
于姑苏城外改华堂
当当、京东……都已经上架。请不要留言“在哪里能买到?”这样的愚蠢问题!
赞赏
人赞赏
成都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