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信息 > 冯亦同评诗12周贤望在浩荡之上远航

冯亦同评诗12周贤望在浩荡之上远航

发布时间:2021-4-25 16:58:36   点击数:

黄征先生为周贤望诗集《浩荡之上》发行雅篆印宝“上善若水”

周贤望简介:

周贤望,年11月出生于安徽望江。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曾先后就读于南京河运学校、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文艺学研究生文化,政工和企业文化高级职称。就职于中国长航集团南京长江油运有限公司,曾兼任《服务导报》记者、《中国酒店》月刊总编、南京饭店等单位企业文化顾问。做过长江水手。在任职新闻记者与企业报总编期间,其新闻作品曾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北省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江苏新闻奖二等奖等,并获江苏省企业报十佳优秀总编辑;在专职从事央企党务及企业文化工作期间,其专业工作论文在行业核心期刊发表并获奖,曾分别获得中国长航集团和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业余爱好中国近代史、长江文化和黄梅戏研究,并坚持业余写作。年加入南京市作协、年加入江苏省作协,中国长航集团作协副主席、南京油运作协主席。曾参加《中华长江文化大系》的编纂工作。已出版《人场》、《浩荡之上》、《长河漫旅》、《芳林美韵》等文学、文化著作6部。其文学作品曾获湖北省楚天文艺奖一等奖、屈原文学奖、中国长航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交通系统报刊文学作品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等。

周贤望(左四)与冯亦同等诗人、作家在参观建设中的泰州长江大桥时留影

诗在长江上远航

——序周贤望诗集《浩荡之上》

冯亦同

长江是中国诗歌的母亲河。数千年来,它以丰沛的乳汁和阔大的胸怀,养育并启迪着世世代代的中国诗人。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姓和杰作的伟大诗人屈原,到辉耀唐诗三百年的“双子星座”、被后世奉为“诗仙”和“诗圣”的李、杜,直至奠基了20世纪中国新诗的《女神》作者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领袖诗人毛泽东……古今诗人们留下的生平业绩与不朽诗篇,成为滔滔大江上永不消失的人文风景;而奔腾不息、汇纳百川、才人辈出的万里长江,也无可争辩地成为我们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影响了世界东方和人类文明史的华夏诗歌最富有生命力的象征。

周贤望诗集《浩荡之上》封面,本文即冯亦同为此书所作的序

本书作者周贤望,出生在长江下游皖西南的望江县,离开家乡去古都金陵读书时,少年的他将原名“周贤旺”的“旺”字改成了“望江”之“望”,用他日后诗中的话来说:“(我)把她的名字/嵌进了我的名字,把她的样子/化为梯田,次第排进了自己的肋骨/然后背负着父老乡亲的目光/上路”(引自《故乡的春天》)。几年之后,这个深情又多梦的望江小伙从南京河运学校毕业,分配到南京长江油运公司的拖轮上当了一名船员。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文学热”尚未退烧、“新诗潮”仍在鼓荡的青春岁月,自幼爱好文艺、作文课上常受老师表扬的年轻水手,身处这条奔涌着千年诗情又召唤一代新人的黄金水道,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诗歌、散文和小说习作,纷至沓来他的笔下,如激流喷涌,如浪花绽放……冬去春来十几载,坚持业余创作和在职进修的贤望,不仅发表和出版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还修完了大学中文课程和硕士研究生新闻课程,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国企政工干部,长航系统的文化精英和中国网络文学界声誉鹊起的诗人、作家,被同行们赞为“长江海员文艺波涛中那朵最具人气的雪浪花”(引自龙孝祥《追寻“梦的呼声”——记长江作家周贤望》);“他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船员们的水上生活……他是我心目中优秀的船员作家”,“他写的朗诵诗《中国长航的水手》,在武汉田汉大剧院朗诵时,成了最感动长航人的节目”(引自彭一钦《波翻浪涌出才情——长江作家周贤望访谈记》)。

周贤望与诗友陆新民、胡剑明在南京市新华书店新书发布会上

打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崭新诗集,所记录和谱写的正是这位“长江水手”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年过不惑的诗国跋涉者献给新世纪的“山水情歌”。全书分为八卷,首卷《浩荡之上》中除了《去喀纳斯》和《传奇克拉马依》这两首“边塞诗”外,全都取材于作者最熟悉的长江流域的风物与情境,开篇之作《弹拨我胸前的地平线》尤为引人注目。这个不同凡响的组诗由《一个生命在横断山禅唱》、《在蓝月山谷触摸莲花》、《回到香格里拉》三个片断组成,贯穿全篇的是抒情主人公“我”和像竖琴一样被他“抱在怀中弹拨”的“横断山”——突兀在大西南地平线上,切割出高原深谷奇幻风景和滔滔江河曲折走向的横断山脉,被独具慧眼的诗人拿来做他的“生命之琴”,显然同他身为水手和行者的生活阅历有关:“一个生命以行走的姿式穿越崇山峻岭……/我弹拨着向天隆起的远古,亿万年来的往事/大地深处难以释放的挤压,或者撕扯/和近在咫尺的阳光……”正是这股迸发和进击在天地间的大自然所赋予的不可阻挡、冲决一切的信念与力量,推动和传送着“我的每一次吐纳都发自肺腑,我的声音/让一道山梁缠绕住另一道山梁”;即使经历过“飘进蓝月山谷,我已经触摸了/生命中必经的这道蓝……”,体验了超乎尘世的“形而上的/苦难与极乐”,也同样不会停歇他追寻的脚步和响遏行云的歌声,如同《神曲》里为探索人生真谛而游历于地府和天堂的但丁,歌德笔下为拥抱“永恒之美”去纵横时空、探秘搜奇的浮士德博士,以及《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三闾大夫。这个“头颅里的青稞正在抽穗,石卡山峰的额头上,有蓝色的留海儿/……稀薄的风穿透周身/太多的旗幡/插进了我的心脏”之“我”,这个“看着岁月横流,怆然而下/以一路的禅唱浸润众生”之“我”……既是山的形象、水的形象,也是众生的形象,更是“百转千回”在重峦迭嶂间,与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一起歌唱的诗人自己:

一个生命,总有一曲终了

但永远不是绝唱。一个个生命

依然要行走在横断山上

一个个日子搭起横断山

一头连着云贵一头连着青藏

一头连着来时一头连着去向

一头连着现实一头连着梦想

去高原

去找香巴拉

去找寻生命最初的家乡

一路禅唱

这阕高远、深邃、炫丽的“生命的禅唱”,可以视为诗人对哺育自己的神州大地和民族文化的一次追根溯源式的“灵魂的礼拜”;而与它同在一卷的其他诗作,从《走入夔门》、《川竹》、《在南津关》,到《登黄山》、《天柱山》、《湘江魂》以及《游子》与《汇合》诸篇,如同采撷自一江风涛和夹岸青山的浪花与山花,以各自不同的蕴涵与色泽,或讴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咏叹登攀者的顽强与坚韧,或讲述历史的光荣与苦难,倾吐对时代与人生的感悟……异曲同工地将万里长江联系着“山南水北”的无限风光,“汇合”着“注入大中华灵魂”的“才情”、“血性”与“忠贞”,“站成剑指苍天的风景”、“汇成了历史走向”的山系和水系,这一气势磅礴又丰富多彩的主旋律得到进一步阐发,为整个诗集奠定了浪漫、坚实又昂扬的基调。

赵安民先生书周贤望《五律桂月感秋》

诗集的第二、三、四卷,分别以《风过柔肠》、《热爱生活》和《梦回故乡》题名,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抒情主人公“我”情感世界中那片春光旖旎又“波涛汹涌”的爱的天地:那里有“想说的话还没来得及/却凄厉了告别的汽笛”、只留下一个难忘的“拥抱”以“平静的颤抖/惺惺相惜/温暖了我漫长的里程”(《想念拥抱》);有“寂寞的寒夜中,我只看见/你的燃烧/不管什么结果,我都甘愿/做一只死心塌地的飞蛾(《飞蛾》);有“做不了你的女人,就让我/做你的影子吧!只要能与你/如影随形”(《如影随形》)以及“喜欢你是简单的/就像三月的河边杨柳依依/风从发际飘过/没有期待,去留无意/可是我爱了,我爱你/你已经把我连根拔起……不管是不是天塌地陷/我只要与你生死相依”(《一生一遇的摇撼》),让人联想起自古以来流传在千年渡口和岁月风雨中的相思谣曲,痴情与缠绵中也摇滚着当代红尘中聚散的青春烛影。组诗《拯救汶川》和《我在回家的路上长大》记录了“5·12”大地震和年初南方雪灾发生后两段不平常的往事,前者高屋建瓴,后者亲切感人。诗人笔下还有不少短章描摹他心目中的“大爱”,浓缩着对社会的思辨与人生的哲理,质朴明快中,涌现出不少耐人回味的佳句:

我在黑暗中寻找太阳

像一粒种籽被冬天埋葬

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有春光

——《像一粒种籽被冬天埋藏》

一边写诗,一边做家务

我用诗和抹布,与这个世界摩擦

其实我只是为了擦亮她

让她能像家一样

干干净净,容纳我和清高

——《一边写诗,一边做家务》

作为一棵树,靠边站着

也许是幸福的。年复一年

能给世界一点点荫凉或慰藉

还能勇敢地站立,并绿出自己

你还要什么呢

——《城里的树》

在《故乡的春天》和《荞麦》两首怀乡诗中,这位“望江之子”的思乡之情得到真切的体现。前一首除了有上文介绍过的诗人之名中“望”字的“出典”外,还有一段“故乡的春天”同东边的“古城”(指南京)、“遥远的北方”以及“南海边上……七彩的山岗”相比对照,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萦绕在游子心中对于春天的念想,永远是“故乡老屋(燕语呢喃)的房梁”、“故乡的小河在春雨中流淌”和“故乡的桃花纵情怒放”,因为“东经度,北纬30度。那一方/温厚的黄土,构筑了/我今生最初的坚强与宽广”。后一首《荞麦》,以“故乡最羸弱的一种庄稼”入诗,回忆和缅怀“在山沟里,在山冈上,在小河旁/只要有一点点土,她就能生长……/对于荞麦,我永远感恩”,因为“荞麦粑的味道/很苦/却让我把少年时代的青黄不接/吃成了甘甜”,“她短短的一生都活在冬天/就像我的母亲”——正是这份刻骨铭心对生身土地的至爱亲情,植根于一颗农家子弟的诗心,伴随着他在时代风浪里成长,吸收生命中的点滴营养,不断充实和强壮自己,才让他在《热爱生活》一诗中有感而发:“不管什么滋味,我都会咽下”,“我是天底下最爱你的诗人”。

周贤望诗集《浩荡之上》首发式朗诵会留影

第五卷《风来流去》收入《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世纪巨人邓小平》两个逾百行的组诗,显示了诗人在刻画历史人物、处理政治题材方面的不凡功力。与我们司空见惯“高山仰止”的颂歌不同,贤望从“救星、书家、凡人、记者、伟人”五个方面“解读”毛泽东。《救星毛泽东》以“立于磅礴泥丸之上/毛泽东,一个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破题,运用联缀和演化了的毛诗名句,巧妙自然地引出“毛泽东就这样顶天立地/顶天立地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个中心意象,让全篇的诗境豁然开朗。《书家毛泽东》借物喻义:“宣纸是这块东方大陆”,“毛泽东对她爱得深沉/虽然那杆笔是从西方进口的/牌子叫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却灵活地把握在毛泽东手里”,接着展开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峥嵘里程:“去上海赴了一次世纪笔会/回来就草书了一幅秋收起义/后来他把这杆大笔插上井冈山/成为一杆风展如画的红旗”……与“毛泽东写下/遒劲而苍凉的一笔/如山舞银蛇/如原驰蜡象/一笔勾出两万五千里/令所有的书家和非书家/都不得不心悦诚服/毛泽东的书法/无可争议地自成一体”同样可贵的是,诗人没有讳言:“他最后的一幅惊世之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这幅历时十年的狂草/却是毛泽东的败笔”。我相信大凡经历过“史无前例”的读者,面对这样的诗句都会产生内心的共鸣,也能够领略和欣赏这些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

刘小弟先生书周贤望纪念辛亥革命周年专题征诗活动一等奖作品:短诗《辛亥之火》

同为“百年颂歌”(为纪念伟人百年诞辰而作)的《世纪巨人邓小平》所表现的历史内容,更贴近当下和作者自己。组诗以《南巡》、《感恩》、《站着》、《回归大海》四个篇章,颂扬这位从“山沟沟里(走出)的孩子”、“伟大的小个子”和“平凡到了极致的巨人”“当中国走到十字路口”时立下的历史功勋,抒发诗人发自内心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爱戴与崇敬,那些在赞颂与反思中真情流露、触及心灵又关乎民族命运的段落令人难忘:

我们曾在年幼无知的时候

跟着别人高喊过打倒他呀

他让世界上太多的人感到愧疚

……

他用毕生的痛苦和坚强

为我们撑开一片天空

扶正我们的脊梁

让一个个孩子,都能学习飞翔

……

他总是使自己回归本真

从不张扬,甚至

限制着自己的影响

他就这样影响了一个时代和整个世界

最后,他投身大海

——《世纪巨人邓小平》

与以上两篇“伟人诗”全然不同又相映成趣的,是《我的世界只有你》、《教堂》两首吟咏历史文化名人李煜和蒲松龄的“文人诗”。贤望不愧为诗人和小说家,在这两首“复活”历史人物的抒情诗中,他的叙事才能、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以及对文学经典的借鉴与再现上,都有恰到好处的发挥;其构思独特、文情之美,也得到众多网友的赞许,值得广大读者特别是李后主词和《聊斋志异》的爱好者们细细品味。

周贤望在嘉兴南湖烟雨楼前

第六卷《朗朗长歌》和第七卷《歌起花飞》,我以为是这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颇为丰厚的诗集中最富有“文体意义”和“长江特色”的创作收获。《中国水手》、《南京之诵》和《南京油运的旗帜》三首主旨鲜明、声情并茂的数百行长诗,联袂成诗人奉献给养育他的长江母亲河,奉献给他求学、工作和成家立业之地的“第二故乡”,也是奉献给他自己和他的同行们的一组高扬着时代精神,涌动着诗意、才华和生命热流的“奉献三部曲”。其中《中国水手》最为出色,长诗追溯六千年前“水手的故乡”、长江文明发祥地——河姆渡先民“以图腾为舟,以双臂为桨”,“走出历史洪荒”的壮举,到六百年前“郑和的水手”“穿越海啸穿越风浪/在红海掀起中国潮”……身为当代水手的“我”,“站在人类文明的峰巅之上/目光穿越历史的云层”大声地发问:

当我们这个最先拥有舟船的民族

自得于把龙舟放在

五月五的小河中取乐

我们的水手还是真正的水手吗

当我们这些最先征服大海的水手

沦落在小小江河的两岸

做深一脚浅一脚的纤夫

我们还是真正的水手吗

当我们的青铜只是用来铸剑

佩在才子佳人的腰间

或者铸成让人朝拜的青铜鼎

用来象征帝王的神权

我们还能有真正的水手吗

当我们忘却了对大海的渴望

先辈们的樯帆就失去了方向

当我们不再期待远方

我们的家园就只能成为别人的弄堂

……

悠远的历史回声、崛起的现实召唤,以及对于“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海”无限憧憬,演绎出这首“共和国的水手”之歌扣人心弦、最为华彩的乐章,让“江河的走向/从来就是文明的走向/水手的向往/原本就是人类的向往”这个穿越时空的主题,在“启动我们耕耘的螺旋桨吧……拉起我们的汽笛吧”的启航声中得到进一步升华:诗人“以中国水手的名义告诉世界/我们的船队,必将航行到/所有的、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为庆祝招商局集团成立周年,南京油运团委组织青年在武汉朗诵周贤望诗作《与祖国共命运》,获得中国长航集团大赛一等奖

周贤望在南京鸡鸣端午诗会上朗诵其诗作《浩荡之上》

金陵好时光朗诵艺术团在南京朗诵《拥抱新长航》之后,与诗作者周贤望留影

扬子江朗诵艺术团在南京鲁迅园朗诵周贤望诗作《在鲁迅楼想起鲁迅》。

贤望不仅在行业题材和长诗创作上苦心经营,倾情投入,取得可喜的成果,在探索新诗体裁多样化、加强形式感和扩大表现力上,也作出了多方努力。《歌起花飞》卷中的十一首“歌词”,几乎每一首都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打吆喝》诙谐活泼的民歌体,《天际渡口》中疑问句和假设句的排比、复沓;《跟我走》、《爱的滋味》类似歌词的流行曲风;《黄土高原上的两棵树》整齐、严谨有如新格律诗;《雨过天青》、《请你注视我》中句式的长短不拘和情思的缠绕纠结,让人联想到“摇滚乐”与“二人转”……新诗是“每写一首都要订做一身新衣裳”的新娘子,当新诗人的难度恐怕也在这个定义和制限了它的“新”字上。贤望是一个经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厚积薄发的后来者,也是一个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的有心人。

陈金纯书赠周贤望

本书第八卷《诗昧诗说》中收录他有关诗歌评论、艺术探讨方面的文字和业界对他的采访与评介,有许多精彩、中肯的论述,同他的诗歌作品一样,让我们看到创作者心有“双彩翼”的另一侧,或谓指引和驱动他登攀之旅的另一只“车轮”。众多看点中,我特别赞同他为自己订下的两句“创作箴言”:

炼字炼词炼意象炼意境,炼到就像随手拈来

有情有理有韵味有思想,说着如同脱口而出

这副字斟句酌、涵盖面广又深入浅出的“对联”,融会贯通了千秋诗史上无数诗人呕心沥血的经验之谈:上联前半句中那一连串的“炼”字,让人联想到“一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的苦吟;下联前半句的四个“有”字,也让人联想前人对诗歌四要素(“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妙解。难得的是他在两联的后半句中概括出的“随手拈来”和“脱口而出”,这八个字的目标不仅有“手”写,还有“口”诵,完全符合诗歌的特性;它所标志的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最高境界——当然泱泱诗国的美景和名胜很多,“最高境界”也许不止一处。我们眼前的这位“海员作家”、“长江诗人”在他长期潜心探求和转益多思的创作生涯中,收获了如此丰厚又独特的对于“真善美”的感悟,并将它们装进自己的行囊与大家分享。作为一个相识多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xx/12605.html

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