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点30分准时推送文章给你
欢迎参与页面下方「作品投稿」
《茶缘》听友丨燕山樵叟总结我有生之年,可分三个阶段:年轻嗜酒,中年好烟,晚年爱茶。与茶结缘,是退休后的事。戒除烟酒,多是因为身体原因,其次是环境影响。人老了,保命为要。对此,家人们都折服我的毅力。有熟人递烟、敬酒,我不为所动。但在酒场上杯觥交错,香烟缭绕,高谈阔论时,总觉得自己不入流,显得另类。为此,我选择喝茶。十几年来,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与茶结缘,感谢茶文化大媒。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誉为茶圣的大唐茶学家陆羽,精于茶道,撰写《茶经》专著,开启了我国历史上一个茶文化时代。历代诗人、墨客留下了诸多咏茶诗词歌赋。在浩瀚的文海里,我对茶文化情有独钟,喜欢阅读咏茶诗词,欣赏品茶散文。茶文化吸引着我的目光,牵着我的手,把我引进茶的世界,我开始尝试喝茶、品茶。初结茶缘,起步较高,选择绿茶龙井。那年春天,我随旅行社下江南,到西湖龙井茶区,在观看了漂亮的茶女精彩的茶艺表演后,又当场品尝,确认那种形似绿羽,味如锅巴的真货后,买了一斤。回来请朋友共享,谁知大伙异口同声“假货!”后来我开始醒悟,茶无所谓真假,只是档次不同而已。记得那年我为市里一家企业到安徽庐江打官司。事毕,与当地律师同行谈及庐江绿茶时,他带我到农贸市场,向我推荐“白云春毫”当地名品。我当即从一处茶店买了一斤,回来后又请朋友共享,打开包装却发现茶叶里夹杂着些许类似柴草杂物,顿时,都没了品尝的雅兴。为购茶,我曾在四川峨眉买过陈年竹叶青,在江苏古镇买过冒牌的碧螺春。那时,无论走到哪,先问茶,后逛景。既有品味新茶的快感,也有上当受骗的懊悔。年春天,苏州战友来保,给我带来一盒装潢精美的碧螺春。临走时反复叮咛,一定要放在冰箱里保存。从包装瓷瓶看,我知道那是东洞庭山珍品,是战友一片深情。战友走后,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取出一撮,叶条紧结,通体白毫,其形似螺,碧绿可人。紫砂壶倒入温开水,只见莹莹绿芽在壶里上下翻滚,一股淡淡的茶香袭来,我端起茶壶,先深深地吸了一口茶香,然后开始细品慢咽,享受那入口微涩,回味甘甜的意境。心里暗想,难怪人称其“吓煞人香。”果然名不虚传。这罐好茶,无需与他人分享,只留给自己慢慢享用吧。由于疫情袭扰,购茶季节未能出行。往年的一盒天柱山毛毛月所剩无几,我开始着手备茶。浏览市内茶店。发现商家不少,店面装潢华丽,品种齐全。我择一家南方人经营的茶店,选了半斤中档次的龙井。回家后试喝,发现泡开的叶片盈寸,就像小区绿地里的柳叶,口感一般,后悔不该买这么多。第二天换一家再看。进店后,我问,有碧螺春吗?有!对面的卖茶女笑靥如花,一口带着吴侬软语的京腔。恍惚中,我是不是遇到了戴望舒笔下那位怀着哀怨的丁香姑娘了?难怪这并不宽敞的厅房里坐满了品茶,或品人的年轻的茶客。“丁香姑娘”把称好的半斤新茶密封包好后,递到我手里。到家后,迫不及待的试喝。感觉虽然没有战友千里之外带来的那罐碧螺春珍贵,倒也形似、味似,且价位不高,三泡后,仍有余味。看来买茶还相当有学问呢!日久天长,我的茶缘渐入佳境,茶越饮越浓。冬红夏绿,从不僭越。几把价格不菲的宜兴紫砂壶分别盛着我的春秋冬夏。寂寞的晚年,有茶相伴,过得有滋有味。平凡的岁月,因了茶,多了一份雅趣,少了一份烦躁;多了一份淡定,少了一份孤寂。古代诗人好酒,诗因酒兴,诗酒相存,同生共灭。然而酒却过早地泯灭了诗人的才华,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当代作家嗜烟,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下,异想天开,笔走龙蛇,也许因为不良嗜好,鲜有长寿者。我等草民虽粗通文墨,亦曾一梦黄粱,是否因为不近烟酒,最终难成大器?如果成名须赖烟酒,并以英年早逝为代价,我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茶,宁可此生籍籍无名,将自身溶于草木之中,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不管是隐于山林,还是隐于闹市,一颗心与茶相伴,与其偕老。与茶结缘多年,虽然没有“禅茶一味”的悟性,但也能品出各种茶的品味内涵;生活中,虽然没有“赌书泼茶”的知音相伴,但不缺“灶前笑问粥可温”的亲情。品茶,无需附庸风雅,只是内心的需求,欣赏的是“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甌吹雪试新茶”的意境。盛夏时节,斗室酷热难熬。一盏香茗在手,一杯入口,心神气定;两杯下肚,上下通透;茶过三巡,读书则一目十行;或写作,文思泉涌。与茶结缘,岁月安然。身居江湖独爱酒,而今垂暮偏嗜茶。闲来苦吟觅佳句,绿茗清水盛紫砂。·END·投稿邮箱:xinxianzaoshijie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