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修天柱山龙王庙碑记(清)李銮宣
县治跨岑山而城,天柱峙城东南隅,与岑山犄角立。山半大寺院,迤西明惠王祠。祠侧曰“天泉”,泉甘而冽。稍上曰“龙泉”,旱以注水,祷辄应。山巅玉皇庙。自下望之,绀宇错落,嘉树骈植,随山升降,一胜境也。庙不知所始,曰“天柱”,象山之嶻嶭,曰“明惠王”,天柱祥云出而霖神所司也。或谓元魏尔朱荣象□甚,乡前辈姚容斋辨之韪矣。
静乐万山合沓,色杀然而黄,或百三四十里,或六七十里,人迹罕至,寺观之桡而隆、□而整者鲜矣。山距城里许,游屐数数至。庙不剥落,林木为斧厅所赦,视岩岩穹谷供樵牧之,薪樵者有幸焉,有不幸焉。
余二十岁时曾踏双,不借拾级一登。后为世网所罗,东西南北之身犹断梗焉。顷自玉门生入,邑人士葺治,庙貌鸟革足支翼,有严于朔,请予记之。余蜡屐再登,白云英英从襟褒而起,舄前碾水如带,烟树罨蔼,水碓菜畦俯入,绿缛山城,指掌屋瓦,鳞次比栉。近而楫者,岑山;□□而横黛者,芦芽山、荷叶坪、林溪山、鹿径岭也。西山逦迤,村落陶复陶穴。汾水自北来,蜿蜒南下,状如白蛇,碾水入之。背倚山之中峰,鸟道逼仄不容趾。陟其椒,周洪、孝文、闻雷诸山渺极天际。其东四棱山背相接。西南峰之足,赵武灵王城遗址在焉。余俯仰凭吊,诉然而赋,废然而叹,回忆三十年间事,如梦幻泡影,盖百端交集矣。
庙鸠工以嘉庆十二年,讫工以十五年八月。董其事者嘱予记成,为之辞曰:天柱之山帝所宫,棱棱正气敌穹窿。神曰“明惠”□秩崇,出云降雨苗芃芃,佛法度人释之宗,庄严妙相屯字胸。璇题藻井□□三,□碧□□无遗宗。二泉涓涓林中龙,有时雷起声丰隆。日如丸兮天张弓,云为垣兮霞为墉。土央兮口轧倒景重,秀出一朵青芙蓉。□轮神焉足御风,兆页视下界尘溟蒙。我辞何须碧纱笼,寿之苍□垂无穷。
(选自清同治《重续静乐县志》)
二、李銮宣诗碑
不到招提境,于今已卅年。此心如梦幻,过眼即云烟。钟磬出深碧,牛羊散远天。后来犹视昔,鸿爪记前缘。汾碾交汇处,青天一柱悬。人烟秋色迥,城郭夕阳偏。杵药苔痕长,栽松盖影圆。问心何地歇,文字亦尘缘。
嘉庆已巳初秋,重登天柱山得诗二首,题壁。
(李銮宣,静乐五家庄人,清代著名诗人,号耕石老农。乾隆五十五年中进士,累官至云南巡抚。现留世《坚白石斋诗集》16卷,首。)
三、开发天柱山旅游区碑记
静邑历史源远流长,历代沿革亦州亦县,辖土辽阔山环水绕,人杰地灵代有贤良,然处山区,交通闭塞,田土瘠薄,加以近世战乱频仍,诸方多遭破坏,以致民虽勤于劳作,至今仍未臻小康。余生于山乡,性爱丘壑,虽弱冠就学于省城,长大供职于静乐,然山家之乐,则从未忘怀也。
语云: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回顾余自任职以来,迄今四十余载,未尝不以德贤为本,以身率正,焦心虑胆,夙夜匪懈,冀得能为民谋一二福祉,然终以生性弩钝,建数甚微。每思及此,甚觉内疚良深!今当国家改革开放之时,正为吾辈为民效力之契机。古人云:官之欲与民间乐者,当推好乐之心,抑恶扬善。民之所好而好之,民之所恶而恶之,何况我辈乎!
窃思静乐地阔水富,资源丰博,风景秀丽,得天独厚,若将此资源开发利用,变自然景观为旅游圣地,成为全县经济建设之一翼,岂非善策?然考之昔日县境之八景,于今尚存者不过二三,且因屡遭战乱,遍体疮痍,面目全非。如欲开发,当择重点。天柱山、岑山、风神山诸点,地近县城,历史悠久。其中天柱山,尤推首要。于是,乃以政协牵头,邀同仁共筹开发,出方案并呈请县委政府,寻蒙批复,乃于一九九二年八月成立开发天柱山旅游区理事会,迄今历时五载,建成天柱龙泉等六处景点,且初具规模。
回顾筹建之初,因需资巨大,困难甚多,无不仰赖民间善士之自愿资助,其德将永垂史册,而有今日之规模者,亦赖于理事会同仁之协力同心、群策群力。五年来,诸同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南下北上,东讨西乞,露宿风餐,艰苦备尝!余尝思:凡为善事义举者,当分轻重缓急,倾力弘扬之;陋习者当循序拼弃之,如此方能使民置恒产,富足小康。今余所望于全县十五万父老乡亲者,即知我静乐,爱我静乐,自强自立,早达小康。往者已逝,来者可追,凡建设之未竞事宜,当有后来之志士仁人承继。
谨记
静乐县开发天柱山旅游区理事会理事长李广林
公元一九九七年农历岁次丁丑六月初六
张兴华书丹,牛元旺常三孩勒石
四、天柱山旅游区碑记
静乐城南一里许之天柱山,方五十里,高千仞。以北魏丞相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曾在此修城屯兵而得名。天柱山西临汾水,与风神山相望,北倚碾河,同岑山对峙,三峰鼎立,屏拱县城。山上树木参天,林荫蔽日,庙宇隐现,风光秀美。山半有一泓泉,誉天柱龙泉,为原静乐八景之首,旱不涸,涝不盈,清澈凉爽,甘冽沁腑,为优质矿泉。赵王城点将台遗址尚在,据志载: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破义渠,自代至阴山守楼烦为都,于此演兵习武,堪称东周遗迹。
静乐群山围篱,汾水纵贯,县境百里滩涂筑就永丰粮仓,八条河流汇成富水大县,煤电铝铁资源丰饶,邮通路畅,山门敞开。县邑人民勤劳淳朴,可谓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之春风抚拂,全境面貌变化日新月异。县委政府绘蓝图,举邑上下齐奋发,以生产自救之举措,促县城经济之腾飞,合邑同德,共奔小康。其间诸多有识之士,识大体、抓机遇,筹划天柱山修建旅游区,经济文化同步发展,两个文明齐抓共管,此乃静乐走向富康必由之路。理事会明慧统督,智囊团献计献策,人民群众纷纷响应,捐资献物尽力助之,光阴仅五载,变化胜卅年,世人无不交口称颂。
每逢农历六月十五天柱山传统庙会期间,我等乘兴登临山巅环览视瞻,山川美景无不尽收眼底。山坳葱笼,寺庙古朴,醴泉淙淙,百鸟啾啾。北眺芦芽,南顾孝文,西望岚州,东睹秀容,不禁心旷神怡,意象万千。只见汾水挽玉带,碾河舞白练,县城犹若天鹅伏卧汾畔即将腾飞之状,正所谓:登天柱,临汾碾,九百里水曲耀金光;面青山,意穹苍,五千年上下任俯仰。感慨之余,唯觉旅游区之开发,实乃为民造福之举措,众望之所归遂,欣然命笔,乐以记之。诚望十万民众人置恒产,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谨记
中共忻州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李高山
中共静乐县委书记王炳升
静乐县人民政府县长孟元勋
公元一九九七年农历岁次丁丑六月初六日
张兴华书丹
牛元旺刻石
天柱勝境啟心智
龍泉奇观令神怡
丁丑年夏王炳升题
登天柱山
天柱龙泉金鹅起,
仙床碧溪古刹依。
静听松涛知岁美,
乐作佳句颂元黎。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五日孟元勋题
五、重修天柱山龙泉阁碑记
岩岩天柱高,湛湛龙泉静。龙泉者,乃天柱山之魂也。斯泉位于天柱山半,四周林茂涧幽,其境甚美!天柱山所以闻名天下,盖因斯泉之异:旱不涸,涝不盈;甘而冽,清而莹;可洗心,可养寿。故天柱龙泉,被推为静邑旧八景之冠,府县志乘均有记载,而古今咏赞之诗文,则甚为多矣。
至若泉名之来历,传说甚多,然最令世人所乐道者,则是神龙受王母之命舔而出泉一说。斯泉旧有石洞,泉水从洞内石雕龙口中汩汩而出,饶有情趣!唯因年久失修,日趋破败,邑人无不为之而嘘唏浩叹!
公元一九九二年,以李广林为理事长的天柱山旅游区理事会成立后,在王沛田、辛连旺、李亮田等人的资助下,几经修缮,斯泉大有改观,然而随着旅游业之迅猛发展,斯泉之规模档次愈来愈难以满足人们之需求。有鉴于此,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王心田为组长的六届政协天柱山旅游景区开发领导组经精心筹划大兴土木,增其旧制,于二〇〇七年重建而成龙泉阁洞池径等,气势宏大,格调典雅,且配置了由王朝瑞、赵国柱、宋培卿、黄克毅、葛宝庆、张兴华等三晋书坛名家书写之联匾,使之成为天柱诸景区中的经典之作。在建筑过程中,太原古建筑高级工程师左国保和县建设局工程师李俊田以及闫培青、刘慧军等出力甚多,邑人对这一景点的重建称颂不已,并嘱余记之,因作此文。
天柱山人王庆华撰
政协静乐县六届委员会天柱山旅游景区开发领导组
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五日
六、建台碑记
盖闻有一方水土,必钟毓一方之灵秀,必兴办一方之业绩。天柱山龙泉古寺重修之后,城关镇书记兼镇长李亮田博采众议,协同东关村袁绪拴,西关村武四则,儒林村王贵后,北门村宋好珍、李海兔,东崖村李润生、李增堂和城关联村支部武建明等筹集资金,县财政局资助新建戏台,由北门村李海兔施工,电业局段新生、李进海供电,历时三月于农历六月初竣工。至此,天柱山旅游点初具规模,当地众庶可聆听戏台余音之绕梁,过往客商顾盼留恋戏台与殿宇之争辉,此亦盛世立此记也。
县建筑设计室李俊田设计
高异撰周毅书王玉山镌刻
一九九八年农历六月初立
七、《龙泉阁》
天柱凌绝,龙泉溢美。
幽泉漱石,鹂阁翔空,眉耸文笔,闲云摇落。品茗读铭,赏联赋诗,人约何处,款曲讵尽!
汉武秋风不过,太宗济汾难觅!峰头泻玉流珠,涧底汩龙扬鬃,啼鸟滑石根,飞猱眠树花,始知玉帝遣龙,因羡仙桃色香,玉母惜泉,犹吝松涛声味。
叩杖敲屐,踪绿苔涩,日月出手,信游于此:三山来荟,二水腾光,一局空棋,声从泉吐,恍惚旖旎,适其归矣!登斯阁也,趾间流芳,丹田凝寂,身轻白云,项际圆光,顿觉尘累消歇,窃慰平生幸至哉!
八、《天柱龙泉铭》
一泓玉液,万古琼浆;萦纡苔石,林壑生凉;泠泠琴音,漾漾灵光;不盈不涸,清冽如霜;怡神养寿,流韵沁芳;瑶池之珍,天宫所藏;王母施恩,遗迹仙床;神龙播德,泉出松冈;台骀憩此,瓢饮润肠;赵王淬剑,城踞北疆;石农吟哦,泉入诗章;君宇临池,忧国恋乡;疑龙潜行,梦鹤云翔;澄莹涵瑞,漪碧呈祥;泽兹万物,惠济四方;佑吾邑民,福寿安康。
岁次丁亥孟夏吉日
邑人王庆华敬撰
潜邱葛宝庆书之
九、天柱山山门碑记。
天柱山山门牌楼于二〇〇九年四月吉日开工新建,同年告竣迎宾。
山门牌楼由草白玉石精雕而成,阔十二米、高十米,颇为宏丽。牌楼四柱三门,飞檐斗拱,祥龙绕柱,彩凤舞天,麒麟献福,雄狮呈瑞。整个玉石牌楼匠工独具,雕刻精美,内中图案寓意吉祥。
牌楼两匾因缘而得,“天柱揽胜”系由当代文坛大家、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周而复先生所题。“琴水画山”由三晋书法大家赵望进先生所书。其缘由如下:唐代诗圣杜甫之祖杜审言路经静乐以诗赞叹:“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清代静乐县衙门联云:“四周青山人在画里,两湾绿水声在琴中”。“琴水画山”化古诗联志为匾额题词,既有历史文化传承,且有地域自然特色。
天柱山山门牌楼得此二匾实乃锦上添花,而天柱山则因此山门更加魅力无穷。有诗曰:
鹅城之南,一柱擎天。
松风泉韵,碧岫晴烟。
山门巍峨,雄峙云天。
匾上墨宝,气韵非凡。
凤藻腾文,墨意盎然。
珠联璧合,味若醴泉。
未入胜境,先结翰缘。
情系松石,梦绕龙泉。
登高放眼,琴水画山。
山静水乐,邑人幸焉!
谨记。
王庆华撰
公元二〇〇九年六月立
十、《西王母阁碑记》
西海以西,有静乐国。洪波浩渺,日月惊飞;陨星堆山,挽云注水。玄武北上,介子南奔;西连九曲,东接五台。神烟挥戈,飙渔纵矛;丛树茂草,泉涌鹅回。赵王略地,汉武君临,尔荣牧马,秦王兵进。汾水浴洽,山岚脉依,毛羽鳞鬣,繁育滋生。王母偏惜,瑶台小憩;琼亭空出,贤善首义。潮越越兮波汩没,水逝逝兮成今昔,静虑深兮地藏乐,人才济兮永不竭。帝妃遥知,勒石以功,真可谓:画阁云楼连地起,临风栈道抖空威。碧泉琼飞车池走,晓镜雾开瑶台回。
公元二〇一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