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地图 > 仰望皖公神像天柱山游记2017夏

仰望皖公神像天柱山游记2017夏

发布时间:2017-12-16 17:36:07   点击数:

潜山皖水皖国境,

皖公山中佑皖民。

君伯神像镌峭壁,镌:雕刻,凿

鬼斧神工天然成。

仰望天柱山皖公神像记

年8月26日和27日来登天柱山,26日晚上在天柱山庄广场凉亭里露营,27日早晨在天蛙峰看过日出,6:10回到营地修整一下,上午去爬天柱山主峰。

8月27日清晨,天柱山是晴天,但天柱山主峰不时飘起云雾,云雾好像就是从天柱山主峰那里生成的。

8月27日6:20离开营地,从去天柱山主峰的山路往上爬。路上看到山顶上云雾时聚时散但越来越多,7:00左右高峰上的云雾不再散开。

7:58到神秘谷的谷口,8:00看到“皖公神像”。皖公神像在谷口上面的山峰绝壁上,鬼斧神工天然而成,神似老者的侧面像,五官清晰,有一丛松枝很像老者的胡须。

离开皖公神像继续往上爬天柱山。

古皖国的故事

  安徽省的简称叫做“皖”,而这个“皖”的由来,还要从大别山东麓说起。   西周初年,大夫皖伯被分封到大别山,爵等不低,获得的封地也不小,大概占了现今大别山东麓安庆市的一半左右。   封地有了,总得找个都城。找来找去,皖伯将都城选在了潜山(今安庆市潜山县)。关于选都,皖伯的眼光很独到——首先,潜山离长江直线距离公里,不用担心江水泛滥时威胁都城;其次,潜山境内有“皖水”,河流不大,但在当时用来作为农业灌溉肯定是够了;皖水发源于大别山,而且还从“神峰”天柱峰下流过,很符合传统中国“山水兼一”的风水观念。于是,皖国都城最终就落在了这里。   皖国立国年,几乎每一任国君都是人中翘楚。当时的皖国外围还有两个小国:桐国与舒国。尽管这两个小国立国的时间比皖国要早,但因为国君不争气,最开始几十年,桐国、舒国还能与皖国三足鼎立,国力不相上下,但到了东周初年,皖国的发展势头完全就压过了邻居,舒、桐两国的居民纷纷向皖国迁移。以至于后来,吴、楚两国召集大别山东麓的国家开会(吴国和楚国一度曾以大别山东麓为界,所以这里也有“雨浓吴头,风淡楚尾”的说法),往往都会说:“皖伯必临”,意思就是说皖伯必须参加,桐、舒的国君来不来都行。   历史发展到春秋后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很不幸,皖、桐、舒三国最后都被楚国吞并了。但吞并不等于湮没,皖国的影响还一直流传到今天——就拿长江来说:万里长江在宿松县小孤山进入大别山东麓,一直到安徽、江苏两省交界的马鞍山,这段江面不叫长江而称“皖江”。皖江的叫法由来已久,《淮南子》中就说:皖江取古皖国名。用一个小封国的名称来指代上千公里的长江,这在整个长江流域上是绝无仅有的。再比如,现在安徽省内境界的划分如皖北,皖南等,都是以皖山(天柱山)为分界线的。   那么,“皖”是怎么成为安徽省代称的呢?早在皖伯时代,皖国境内就已经农桑发达,到了后世,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路交通,古皖国所在的大别山东麓很快就成为了“翘楚之地”,在下游的芜湖、合肥发展起来之前,这里早就独领风骚几千年了。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年),大别山东麓首设安庆军,治所就在今天的安庆市内,因为此地曾是皖国故地,安庆便简称为“皖”;清康熙六年(公元年),安徽正式建省,省名取安庆和徽州的首字合成;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安徽定安庆为省会,由于当时安徽还没有简称,经乾隆皇帝御批,便将安庆的称呼“皖”顺手拿来,放在了安徽省的头上。

“皖桐”方国考

(1)“皖国”,即古桐国。桐,或桐国,偃姓,皋陶后裔,今安徽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桐国大体为北上争雄南方大国楚、吴、越国附庸,时而依附吴,越灭吴后,属越。《兵圣孙武》记载:豫章附近,存在独立小侯国。每年向楚另纳赋,获得楚保护。武用其不满,桐叛楚。舒鸠国为吴所有,武设诱敌之计。使楚:“吴怕楚,若楚攻吴,代楚伐桐。”楚军伐吴,入豫章,观吴。武见敌中,便派军往豫章南江,作伐桐架势,惑楚;暗中吴军主力,至巢城集结出击。楚驻数月,征吴未果,士气落,军心涣。吴突抵,围楚军,留缺口,猛攻,楚败。周显王三十六年(前),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弱小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揣摩大国脸色,后被楚吞了。十七世纪,桐城派朱书云:“吾安庆,古皖国也...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浙江,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2)“皖国”,桐国、空桐为同姓之国,子姓殷人(商朝人)的后裔。商代桐国在今河南虞城县南5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安徽桐城,在南淮夷和群舒之间复立桐国。桐国便和商代发生联系,且经历失国复国曲折。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后经西周古皖国,秦代衡山郡,东汉庐江郡,南宋安庆城,直到年安徽建省,绵延不断。《桐城县志》记载:“夏商之际,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为楚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3)“皖国”,谐音于“桐”---桐国即空桐国,空为发语词,类似居巢中的居,无实际意义。空桐即桐。从史籍记载看:商朝之空桐国,也称为空同国,为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之国,子姓。今甘肃平凉有空同山,在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可见空桐国出自子姓商人后裔应该没有问题,但空桐国是否和桐国同源或有某种传承关系就不得而知了。甘肃距江淮,有时空距离。潘承祥曰:“此皖国,非彼桐国也。”

“皖公”考

皖公,安徽省潜山县的历史人物,安徽之祖、春秋时期皖国的仁慈君主、皖山皖水皖地皖人皖城、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古今图书集成》卷86·《山川典》引《潜山县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皖",明媚、美好之意。拆字分析:开门见日。意味着:东方红,太阳升;旭日东升;紫气东来。春秋时期,西周王朝在潜山县天柱山一带册封过一个由皖伯为领主的皖国,山(天柱山)称皖山,水(皖河)称皖水,都城称皖城。皖伯执政时,体察民情,施以德政,政绩颇佳,使皖国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度,皖伯被后人尊称为"皖公"、"大王"、"大仙"。后人为纪念他,称皖山为"皖公山",并择址皖山之东南、皖城以西的一座山(后尊称为"大王山")建有皖伯庙,亦即"大仙庙"。潜山县城(皖城)曾于东汉至南宋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多年。唐武德四年(年)始称舒州,南宋升为安庆府(南宋置安国德庆军,始有安庆之称)。康熙6年,中国第一次封疆划省,建省安庆,就一直称为"皖"。

百家之言(据《皖伯大夫的历史内涵》一文,作者:天柱小草)。春秋时期,今潜山一带有皖国,后人称其国君为皖公、皖伯大夫等。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随着天柱山在海内外影响日益增大,天柱山人的自豪感日益增强,对天柱山及皖公历史知晓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1)皖、伯、大夫的意思。"皖"字从白从完,"白"指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白"与"完"联合起来表示"完美的白色"、"无暇的白色",皖字本义即纯白。皖在春秋之时为国名,辖地以今潜山县为中心,治所不详(《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皖国)。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之时,衡山王、九江王造反被平息后,在今霍山县域设皖县,在今潜山县域设潜县,属庐江郡(其他历史沿革,略)。皖公为何以"皖"为称,待查证。"伯",古与"霸"通用,春秋五霸实际上就是春秋五伯。《荀子·儒效》有"一朝而伯"之说。殷、周之时,对各层级的奴隶主设有爵位,朝廷根据爵位高低进行分封。西周之时,天子以下依次设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周武王、周成王等根据爵位高低分封诸侯。天子之国(此处的国主要是指食采范围,对诸侯国来说就是封地)方千里,公、侯之国方五百里,伯国方百里,子、男国方七十里。(《礼记-王制》)。而上文中的春秋五伯,却不是方百里意义上的"伯",而是统领一方诸侯的"方伯",意即方伯之下的各诸侯国都得向其朝贡,是众诸侯之长,其爵位有公、有侯。后来这些方伯都纷纷称王。西周时,在"千里之外设方伯"(《礼记·王制》),意即在天子之国以外设有统领其他诸侯的诸侯长。笔者认为,三皇五帝之时的"四岳"也就雷同于此时的"方伯"。皖伯大夫之说,就与这个"方伯"关系密切。"大(dà)夫",古代官名。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西周分封后,为加强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周天子在朝廷设大夫,主要职责就是监国。监谁的国?就是监督天子之国以外的方伯国,而不是监督方伯国之下的小诸侯国。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也同样有类似设置。监国大夫世袭,有封地,可以不受方伯国节制,可直接向天子汇报工作。后世遂以大夫为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2)皖伯大夫封地时间。从上文可以看出,春秋时的"伯",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爵位;大夫者,指的是官职。皖伯大夫为何同时指向一人?笔者认为,皖伯大夫就是朝廷任命的一个有伯爵爵位的大夫,封地在皖国。既然是大夫之职,说明他不可能是方伯。既然是伯爵,说明他的封地大小为方百里。何以西周在安徽(大概范围)这个地方设有监国大夫?天子在这里设有监国大夫,即说明这一带有一个方伯国。这个方伯国是什么国?笔者阅读各种史料发现,原来,这里果然有一个正史很少涉及方伯国,史料中或称徐方、或称徐戎、或称徐夷等。(而古时,涂、徐可通转,综合众多史料,笔者认为,这个徐国就是历史学家煞费苦心钻研的涂山氏国。(引为题外话)为进一步了解皖伯大夫,这里有很必要介绍一下这个徐国。上古之时,在中国的东部,生活着古老的东夷人,以鸟和太阳为图腾。至舜帝之时,东夷首领为皋陶。皋陶死后,其后或封于许,或封英、六(《史记》),其后有嬴姓、偃姓等,其后再有分支。秦国嬴姓,亦为皋陶之后(此为题外话)。皋陶之后代,历经夏、商、周之时,在整个东夷族群,先后分封之国达三十多国,范围涉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其中皋陶长子伯益,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受赐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风俗通》载: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死后,其子若木封于徐,此为徐国之始。此时的徐国并非方伯国。周初,徐国国君驹王之时,与周天子之军抗衡。周天子多次派兵征讨,但互有胜负。至周穆王之时,徐国国君为徐偃王,国势大盛。据《竹书纪年》载,周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徐夷僭号(即违礼自称王),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也就是说,周穆王此时不得不承认徐偃王为方伯。依周礼,方伯之国必须设监国大夫。而这个大夫就是皖伯。也就是说,皖伯大夫分封之时,当是徐国成为方伯国之时,也就是周穆王之时。

(3)学者研究。有学者研究称,皖伯大夫亦为皋陶之后,偃姓。因伯爵是可以世袭的。所以皖伯大夫是初次分封的皖公,还是以后世袭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皖公是指的具体一个人,就是古皖国之后人所敬仰的、治理有方的一个国君。

赞赏

长按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治疗白癜风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dt/751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