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地图 > 痴迷秋雨

痴迷秋雨

发布时间:2017-11-9 20:00:52   点击数:

  0三年初春,一日,教物理课的高力建老师与我同行。

  “早上听广播,一篇散文叫《都江堰》,作者是余秋雨。写的真好。听说过余秋雨吗?”高老师说。

  “听说过,电视上见过。大专辩论会上当评委,挺能说。他的文章没看过。”我不太在意。

  “真好。遣词造句简练,评说论述很是清楚,个人见解特别有新意。你找找他的书看看,很值得。”高老师一脸严肃、恭敬,推荐之意诚挚深切。

  “过两天我到书店找找去。”

  “找来让我先看!”

  不大爱看文学书的物理老师深切钦佩上一个文化人,我开始在意“余秋雨”了。

  星期日,骑车上县城,直奔我熟悉的“智源书店”。关系不错的书店老板跟我打招呼,我以点头应之,径自扑到“现当代文学”一栏书架前,让视线从一排排书脊上扫过,一排,两排,第三排的中央,定格住我的眼睛——《文化苦旅》——余秋雨!

  我急忙翻看目录,找到《都江堰》。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敢于把如此新奇大胆的观点置于篇首的文章,我确实是第一次看到。“我认为”,是否主观?是否武断?是否故弄玄虚?论点已设立,论证起来能否以理服人?要知道,在中国人心目中,长城的分量不知要比区区都江堰厚重多少倍呀!

  我往下看。作者如是说——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阅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好!”我一合书,陡然喊出一个好字!我摘取的几句文字,已窥探出余秋雨厚实的文化功底与历史蕴蓄。

  作者为什么要把都江堰与长城的“比”放在文首,作为引子呢?这就是负责任的作者的高超之处。长城不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了么?我要在人们的心目中也设置一个根深蒂固的中华建筑!对不起,长城,暂且拿你来作一陪衬,且在世代功用等方面将你委屈一下。

  “我认为”,口气不大,恰切之至。

  书本不厚,一公分左右;装潢不精,灰黄色牛皮纸而已。一看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我信服。

  托在手上,厚重而挺括;摸索封面,润滑和舒适;翻开纸页,淡黄色纸张透露着朴实与亲切。回味刚才的速读,语言毫不做作,精炼而中肯;内容新颖奇特,充实而深厚。我,真的爱不释手了。

  由于收入欠丰,以往买书有讨价还价之癖,今日爽快,照价付款。喜滋滋如获至宝。骑车回家逆着北风,我倒不觉得腿累。一路口哨,逢熟人主动大声招呼,真有点得意忘形了。

  买回《文化苦旅》,我还不知道这是秋雨老师文化散文集的首部。捧读它,真用得上“如饥似渴”一词了。我用学生赠给我的贺卡制了一张书签,不读时用书签隔开纸页,不肯折一只书角。我还用档案袋纸包了书皮,工整地写上书名和作者名字,以示敬意。我读着《道士塔》,深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丢失而哀叹;读着《风雨天一阁》,又被秋雨老师的读书热忱而折服;读着《阳关雪》,我反复品味着他的语句:“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读着《腊梅》,我觉得自己都变成秋雨老师笔下那娇艳可人的嫩黄花朵了。

  我把书带到学校里,我把《腊梅》和《老屋窗口》推荐给同室办公的魏娜老师读。魏娜教英语,开始,我还担心她读不下去,因为她还小,且爱说爱笑,文化气息如此浓郁的文章能吸引得住她?我马上就觉出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魏娜一读而不可收,读了我的《文化苦旅》,又读了我的《秋雨文集》;备课之余,则津津乐道《一个王朝的背影》和《长者》,意态之兴奋,言辞之流利,让不知详情的人定会误认为她也教语文呢!我曾不无感慨地说:“魏娜,以后你既能教英文,又能教中文,两个饭碗抱着哪!而我只能教教语文……”

  魏娜朗声一笑。那时日,我们小小的办公室里,常常洋溢着有关“秋雨”的浓浓气氛。

  别的老师有时翻翻我的书,不屑地问:

  “小说儿?”

  “不是。”我很盼着他翻开一页,认真看上一眼。

  “回忆录?”

  “不是。”我极盼着他拿起来读一会儿,哪怕是只读前记。

  然而,他不肯翻动,失望地推开,嘴角一撇,丢下一句:“那有啥看头儿?”

  这时,我倒极盼着他赶紧走开。

  魏娜把书带回家里,自己读,也把部分章节说给母亲听。她的母亲也是我的同行,极有慧性,且富有事业心;秋雨老师的文章也感染了她,令她啧啧称道。

  魏娜读秋雨“热”了起来,写信给她在部队的爱人,让爱人邮寄回《千年一叹》;暑假里去部队探望爱人,买回来《借我一生》。

  我读着魏娜的《千年一叹》,接受了秋雨老师的第二部书。

  魏娜还热情地让她的爱人代我买秋雨全集,因正版价格不菲,我忍痛谢绝了。

  魏娜是我读秋雨的一个知音。

  那年毕业班里有个女生叫杨立云,各门功课极佳,且深爱文学。她的作文每次都有独到的新意,我屡屡以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当我把秋雨老师的《腊梅》读给他们后,立云一下课立刻找我借读《文化苦旅》。临近中考,不辍读课外之书,我不但没有劝止,而且就《文化苦旅》结识了这位弟子知音。他读了我的,自己又买了一本。上高中时,曾几次写信给我,笔谈秋雨,言语中深感与我与秋雨相识恨晚。我知晓她的家境贫寒,便劝她不要再去花钱买余秋雨的书,《文化苦旅》之外的秋雨著作只要想读,尽管找我借阅。

  向我借阅《文化苦旅》的第二个学生是张倩倩,她还书时,在书页中夹了一片银杏叶。此情此景,我在《银杏书签》里有详细描述。

  我不喜欢躺着看书,除非是无聊时随意翻看无聊的书。

  读秋雨老师的著作,我必端坐,手执一笔,随时在字里行间勾画圈点出名词佳句。不怕别人笑话,除了《文化苦旅》,其它几册秋雨的书,都是盗版,《借我一生》一页中错处竟达十处之多,我逐一改正。无意间,增进了“改正错字”的修养。

  《文化苦旅》是秋雨老师踏遍中华文化圣地之后的第一部力作。一个“苦”字,道出了秋雨老师深爱中华文化,不辍探索她的神脉灵源的赤诚之心;画出了秋雨老师艰辛跋涉、勤奋笔耕的鸿篇巨制;亮出了秋雨老师坦坦荡荡、无私无畏的壮阔胸襟。就是他这一“苦”,给我们的阅读世界抹上一道新鲜的亮彩,让我们振作精神,重新梳理祖国文化的脉络,清点祖国文化库府里的瑰宝。先前只知道如数家珍的“四大文明”,经秋雨老师一指点,一下子变得那样轻飘,那样苍白无力;只知道津津乐道的“长城运河”,经秋雨老师一评说,一下子变得那样衰老,那样毫无生气。

  到宁波的“天一阁”去翻阅线装竖排的古籍,也会遇到风雨么?范钦会给你准备一把雨伞、一双高筒雨靴么?

  到安徽的贵池去,去亮一亮自己的眼睛,看一看傩戏的古老与现代,不妨随着皮筒鼓的节拍,围着篝火跳上几圈?

  知道天柱山在哪儿么?李太白,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都曾神游过它,热恋过它。风景无限好,归来天柱山!

  衣食住行苦了秋雨老师,篇篇佳作却装满了他的行囊。秋雨老师没白“苦”。

  《文化苦旅》中大多都是短篇,好几篇短得只有三四页,真应了“短小精悍”一语。

  《山居笔记》却是几个很大气的长篇组成。

  《一个王朝的背影》冠首,秋雨老师对康熙皇帝做了极为中肯的褒扬。作者把承德的避暑山庄作为“文心”来写,从康熙帝的圣明“建园”写起到慈禧太后的倾颓“废止”打住,有详有略地记述评判了清代几朝皇帝在“山庄”这个特殊舞台上的功过表演,文词间褒贬得当,不遮不掩。

  《流放者的土地》给当代青年读者上了一堂耳目一新的“历史边角知识课”。宁古塔,这个让当时“全国官员与文士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般的地名,演绎者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冤案,株连九族。成群结队的流放者被驱赶到荒凉的东北来,宁古塔便是他们的归宿。然而,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地创造出了一些文明,产生了让人动心的苦难中的高贵。江南士人软软的口音,给东北这块土地实实在在播下了文明的种子。

  我最喜欢秋雨老师的《十万进士》。

  一提科举考试,当今的人们便会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咬牙切齿地痛恨过后,读一读《十万进士》,便会拍额惊呼:呀!敢情科举制度对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哪!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伴随中华文明史。十万以上的进士被选择出来,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有着高度文化修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秋雨老师认为: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一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大批书生从政,加重了社会的文明,而不是加速了社会的腐朽。由于社会历史的演变,诸多因素的困扰,科举制度由起初的健康公开走向以后的“八股取士”,已颓废不堪,荒诞不经。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不能因为“八股取士”一无是处,则全盘否定科举制度。

  秋雨老师在文中对像李商隐、杜牧等大家的进士及第极力褒奖,对后来科举考试中的趣闻逸事穷形尽相。一些精彩章节描摹甚佳,妙趣横生,不由得令人击掌叫绝。

  《天涯故事》、《乡关何处》、《千年庭院》等章,均字字珠玑,篇篇佳什;脍炙人口,百读不厌。

  《千年一叹》是秋雨老师考察阿拉伯文化,中东之行中每天写成的日记的总集。他随香港凤凰卫视新闻组,一行乘几辆吉普车,从希腊出发,途径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十个国度,行程四万公里。

  秋雨老师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的,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秋雨老师沿途几遇恐怖险象,恐惧是有的,但恐惧的一大半却让震惊掩盖——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与中国并列的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遗迹尚在,文明何存?

  我深深惊佩秋雨老师的伟大了。一个柔弱文人,坐在颠簸不休的汽车里,白天途经贫民窟不敢停车,数不清的又瘦又脏的乞手几欲敲碎车窗玻璃;夜间路过荒漠幽谷,持枪人路边蜷缩,不明来历的车辆尾随,险象迭生。怀有一颗考察古代文明何以荡然无存原因的热心,秋雨老师一路跋涉,无私无畏。一停下来,不顾食宿,提笔著文,第一时间将所见所闻所感电传凤凰卫视,以飨全球华人观众。

  《行者无疆》是秋雨老师长途跋涉了中东,写了《千年一叹》之后的又一笔记体文集。这次是考察整个欧洲时写成的。走完之后统计,共考察城市九十六座,路过的不计在内。

  《千年一叹》,秋雨老师总结出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中国自古至今没有经历过其他文明古国都经历了并且如今依然在经历着的“远征”和“失序”。

  《行者无疆》,秋雨老师总结出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恕我还没有通读这一大作,不敢妄加评论。

  《霜冷长河》是谈人生的。

  在《关于年龄》一文中,秋雨老师引用了古罗马西塞罗的一段话:

  “一生的进程是确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单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适当的特点:童年的孱弱、青年的剽悍、中年的持重、老年的成熟。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各自特性属于相应的生命时期。”

  秋雨老师说:真正的人生大题目就在这里。

  《霜冷长河》,选辑了秋雨老师的诸多短篇。

  在第一辑里,秋雨老师选取了几位极有影响的人物作为主人公,阐述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以悲壮见称,如《壮士》;有的以执著见称,如《琉璃》;有的以哲理见称,如《垂钓》;有的以崇敬见称,如《长者》。我最欣赏《长者》,作者以极为敬佩的笔调,描述了与自己最为尊敬的老师张可相处相知的过程。感人至深哪!

  第二辑里,连缀了几个我们平日里喜欢谈论的话题。读了秋雨老师的见解,才知道我们的谈论是何等的浅薄甚至荒谬。我们喜欢谈人生,往往是把自以为是的偏见当作谈资,谈起来有时也滔滔不绝,有时也引经据典,有时还会与旁人争个面红耳赤,其实争后回味才幡然醒悟——哦,我刚才不是在表白自己知多见广、博大精深么?读一读《霜冷长河》第二辑,若是再遇到此等场合,恐怕再也“争”不起来,只有缩颈藏头、缄默不语的份了。

  “关于友情”,秋雨老师把这个人人都会聊上几句的常识性话题放在首位。在《严重的友情》里,作者谈及“久违的朋友在我们还没有发现时从背后狠狠地擂过来一拳,奇怪的是我们还没有回头就能感觉到这种分量所包含的内容。”这是挚友的拳。在《无所求》里,作者阐释道:“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从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生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作者认为:捆扎友情,不算友情,那是结帮;故意淡化友情,是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释浓度来求得延长;粘贴友情,既不拉帮结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标准,扩大友情的范围,一团和气,广种博收。

  作者在《学会珍惜》中总结: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名誉》。在此话题统领的几个短篇中,作者以李清照为例,阐释何为“名誉”。父亲与公公的争斗,使李清照“对世间名誉的品尝已经是涩然不知何味了”。“玉壶事件”让李清照为名誉将收藏多年的文物丧失殆尽。“再婚事件”让李清照蒙上“晚节流荡无依”的恶名。婚后又离让她冒着“丢尽脸面”的险恶与无赖子张汝舟当庭对质。女诗人就是在如此沉重的名誉负荷下,悄悄地进入了老年,给我们留下了凄惨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为李清照的读者,我们是无知的。我们赞美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欣赏她的高贵优雅,却不知她为了担负那么沉重的“名誉”却累得“人比黄花瘦”!

  要名誉么?要。但是,别忘了这句话——

  “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在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它才成为一种美德。”

  “关于谣言”是第三个话题。

  作者分析了造谣的目的,造谣的种种现象,谣言的种类,最后总结《出路何在》,用七个字概括——

  “何以息谤?曰:无辩。”

  并概括出格言式几句——   “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

  “衰世受困于谣言,乱世离不开谣言,盛世不在乎谣言。”

  第四个话题是“关于嫉妒”。作者从嫉妒的“源远流长”谈起,谈嫉妒的本性,谈嫉妒之恶,但从侧面分析了嫉妒的“可贵”。最后总结道:

  “我们宁肯承受君子的嫉妒,而不愿面对小人的拥戴。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泪、周公瑾的长叹怕什么?怕只怕那个辽阔的而又不知深浅的泥淖。”

  “关于善良”是第五个话题。

  人人呼唤善良,那是人人需要它,也就是人人都愿意让别人给自己以善良。然而,对他人施之善良时,很多人则陡然吝啬起来。

  街市间突发殴斗事件,会有几人上前阻止?善良何在?

  马路旁一老翁被车撞倒,呻吟不止,又有谁会帮扶一把?善良何在?

  悲哉,善良!

  现如今,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弱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善良”是“无用”的别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于是一个年轻人刚刚长大,就要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洗刷干净。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无表情地像江湖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哪一座城市,哪一个乡村都不相信眼泪;哪一扇门,哪一扇窗都拒绝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更让人疑惑,陌生人平白无故的笑容必然换来警惕的眼神。

  “关于年龄”是第六个话题。

  人人都盼望青春常驻,都喜欢用“愿你永远年轻”之类的话恭维对方。仿佛在人们的心目中,青春、年轻是人生中最好的年龄段——从某些方面——诸如创造之类来说,青年是美好的,但青年又是很幼稚的,很多荒唐的事情都是发生在青年时期。“老年”,这个字眼好像总是让人们联想到病痛、衰朽,甚至是无用。其实,老年人的丰富社会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却是无价之宝。

  我常想,人生和四季不是一样么?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一对应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谁能说春夏尽善尽美,秋冬一无是处呢?

到目前为止,我最钟情秋雨老师的回忆性著作《借我一生》。

  从捧到这本书,我就开始喜欢这个书名了。

  总校长魏聚民老师也喜欢读余秋雨的书,他先我看完《借我一生》。本来答应看完后借给我的,正好他的一个老同学访他,他就借了出去。

  同学给魏老师通电话,意思是说:余秋雨比他的妻子马兰大上许多岁,人到中年,娶上个年轻貌美、声誉中外的黄梅戏主角演员做妻子,不是个大流氓?

  魏老师轻声慢语:别着急,慢慢看他的《借我一生》。

  几天后,同学给魏老师再打我错怪人家了。

  等我读完《借我一生》才发现:秋雨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妻子马兰,不无爱恋,不无称誉,而二人结合一节,却未提及。我跟魏老师商榷过,却依然不解。我们都不去猜,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去猜。一个是堂堂正气的,意在将中华文化重新梳理的作家,一个是享誉中外剧坛的表演艺术家,不管他们的结合初始多么坎坷,不管有多少人依然认为年龄差距大而结合是大逆不道,我们认为:妻子能把丈夫送上硝烟纷飞的中东战场,且陪上一程;欧洲之行依然相陪相送,除了传说中的梁红玉,现实中更有几个这样的女子?别忘了她的身份!

  用“珠联璧合”来形容他们的相知相爱,不过分矣!

  秋雨老师在《借我一生》中提到的最多的是他的祖母、父亲。长辈的坎坷命运伴随着他的坎坷命运。“文革”,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的阶段,造就了像秋雨老师这样的文化大师,给了他特殊的文化底蕴,也冒出了像“金牙齿”那样的、专门以搞倒别人为快事的势利小人。秋雨老师不屑与之搏斗,秋雨老师没时间与之搏斗。“文革”给秋雨老师带来了无限的伤痛,有父亲的被无辜批斗,有叔叔的含冤辞世,有奶奶的弥老悲愤,有母亲的任劳任怨,更有自己的过早的心灵创伤。然而,他以文人少有的刚硬骨气挺过来了,且挺得直,挺得舒坦,一直挺出来个谙熟业务、深受师生爱戴、上级领导倍加钦敬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人在中年,日照中天,正当奋发有为之时,秋雨老师“幡然醒悟”:中国传统的文化史、艺术史,亟待有人去正正经经地梳理一番哪!

  文化部领导亲自来请他到京城任高职,他谢绝;

  他毅然提出辞去“上戏”院长一职;

  三辞不果,他正好临病,以病坚辞!

  多么“反常”的举动!“上戏”院长的头衔不知有多少人垂涎呢,而他却果断辞去,且不再担任任何一职,包括“上海作协主席”等民间组织职务。

  秋雨老师要干什么?隐居山林,闭门谢客,著书立说?

  秋雨老师没有那样做,他把自己的双脚涉足到祖国的“文化知识点”上去,一路走来,一路写来;白天是仆仆风尘,夜间是摇摇风烛,一篇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化散文,在上海大型文学期刊《收获》的专栏上连续刊出——《道士塔》、《风雨天一阁》、《都江堰》……最后是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

  秋雨老师爱我们的文明古国爱得太深了,他要写哪里,就走到哪里,去实地考察,去零距离接触,去用心感悟。他到东北,下江南,跨山西,临东海,而后又出版了《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

  秋雨老师爱国,爱中国文化,也爱世界文化。他在飘散着硝烟的中东战场上穿行,体味阿拉伯人民的远古文明和当代苦难,写出《千年一叹》;他又纵横欧洲数万里,写出《行者无疆》;他博览群书,有关戏剧理论的巨著写有多部——《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观众心理学》等等,著作等身,驰名中外。

  秋雨老师不辍读书,汲取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才源。他的书房里,四墙靠着高大的书架,顶着屋顶,搬家时,光书籍就得动用卡车。

  秋雨老师爱憎分明,爱之深则颂之深,恨之深却不骂一脏字。风范大家矣!

  读余秋雨千万别只读其书,亦应品读其人。秋雨老师本身就是一部大书。

  我深知,我现在还没有资格去论述秋雨先生。这篇小文,只是浅浅地说出自己对秋雨先生的敬慕与崇拜,也许以后永远没有资格。

文学赵州论坛关于此篇文章的互动评论









































百癣夏塔热片湿疹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dt/742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