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农历“三月三”这天,省内外各地游客上千人云集天柱山“鼎古云”,热闹非凡。如今,慕名到此渡假休闲、欣赏生态奇观的城里人络绎不绝。榕城一游客称之为“最美的省会后花园”。
车从县城出发,一小时便到闽江水口大桥,进入国道,在沿江五十米的路旁,一眼即现一座耸立空间的石雕山门,上方“鼎古云”三字格外醒目。两旁方形石柱刻着“一柱峙江边千顷湖波收眼底,两湾环霸上万家灯火映云天”的楹联,给人一种雄伟壮观景区的全貌灵感。
绕山行驶触目尽诗情
小车进门绕过“山路十八弯”,沿着盘山公路鱼贯而上,满目尽是峰峦叠翠,点缀着如花般的枫叶,显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妖绕美景。在我的视野中,仿佛置身于当年曾游览过的江西庐山、湖南衡山、安徽黄山、河南嵩山以及福建武夷山等进门上山观赏沿途景色秀丽的同感!
上坡的车窗,迎面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平坡时窗前窥视碧绿江水滔滔,涌出多少诗情画意,引人暇想联翩……古田历史名人张以宁有一首咏水口的诗:“闽关之水来陇头,排山不与闽溪流,闽溪送客东南去,直至嵩溪始分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天柱山绘画赋诗。年,福建省地、县领导元旦到水口送温暖,行署专员汤金华乘轮船沿江进入水口库区时,见景兴诗,挥毫一首《贺新年》:“瓜洲湖面生紫气,天柱坝顶迎朝阳”。
登上鼎古云极目远眺
车到山巅,一座红墙琉璃瓦的庙宇屹立眼前,金色的“鼎古云”三字闪耀光芒。景区理事会73岁的曹道颂会长引领着我们登上观景台,眺望鼎古云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东向看到白云缭绕,隐隐约约的闽清境内白云山,山顶有福建省气象自动测报发射塔巍峨耸天;西面是南平九龙山,滔滔的闽江水由南平向福州省城奔流;南势可望尤溪县仲阳山,国道和铁路水口圪头桥;北向是古田县鬃眉山,形成三向朝闽江,一面依山峦,犹如一条碧绿玉带环绕腰间。
天柱山由两条山脉相衔接,一条是尤溪县仲阳山山脉,一条是古田县鬃眉山泮洋高岗山脉直至鼎古云仙娘庙。下延伸至闽江水口象鼻山脚,连接“穿江石”,形成了“双龙锁口”风水宝地。这“穿江石”水口民间广为流传。说是在奠基“鼎古云”马仙娘庙时,一位看风水的王先生曾雇当地渔民潜入闽江水底勘测,该石整块宽米,石面平滑,称之为山脉龙脊,穿过米宽的闽江水底,与象鼻山相接锁口。
天柱山上“三大”奇观
天柱山拥有三大奇观。其一:每年腊月,西南方向闽江水雾蒸发,群山林木此起彼伏,晨露飘散,构成一片皑皑雪白,茫茫缥缈的云雾,犹如厚厚面纱,把山川河流笼得寸土不露,敞现画屏,方圆百里的云海奇观。旭日东升之时,霞光穿透云层,撩开了面纱,洒向地面,恰似一条条银丝散布空间,随着朝阳升高,景色变幻无穷,使人领略到明诗人郑重当年游览天柱山下的小武当山时的佳作“峰头雾气湿炉烟,白云朝锁数峰巅”的美景,而这奇观使人心旷神怡。但只有在早晨6点左右可见到此美景,一小时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天柱山第二奇观是千顷碧翠松林,居高临下满目参天的松树,气势磅礴,蔚然壮观。迎风飘然起舞,柔情千姿百态;时而耳边传来阵阵呼呼虎啸涛声,又仿佛是舞曲歌唱,富有“千顷松海观不尽,入树风声搅鹤眠”的诗意。沿着百步石阶而下,路旁一株株挺拔笔直的松树,高达二、三十米,我忽然连想到今年夏天参观台湾阿里山的桧木林,眼前的松林景观虽与阿里山的“三代古树”奇观无可攀比,但天柱山独特的千顷生态松木,亦有“遥空簇翠芙蓉列,远树归云脾脘开”的独特风姿。导游介绍:这里夏天一路蝉声嘈嘈,飞鸟松树时出,更有一番情趣!松林中的“清风明月亭”四柱楹联。“松竹平分江上月,平台深琐鼎古云”,“胜心清风溢万里,古松明月著千秋”。这两对饱含诗情画意,它勾起我联想淹没在水库中原有的水口翠微楼,明张邦侗的诗:“层楼高百尺,直上翠微巅,水口云根出,山腰地肺联,入窗流白日,四壁走长川,携得惊人句,归风一来然”。第三奇观“双狮戏水”,穿过清风明月亭。沿石阶而下,眼前所见的却是百余米平淡无奇陡峭的石壁。导游告诉我们:近看是一块石,拿起相机拍照时狮子现身。果真如此,照片突显两只雄狮形象惟妙惟肖。探析渊源,林地石壁嶙峋,凹凸无序,林荫郁闭,光线强弱反差,构成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妙趣横生的天成奇观。此处还建有王堪與严先生的宝殿,殿门两旁对联:“道乃存五德,术自按三才”。
双狮戏水李学义摄
朱元璋皇后马仙娘庙
山有仙则名。天柱山海拔米,山上“马仙娘庙”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名扬海内外的道教圣地之一,这已成为天柱山景区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亮点。
庙前门上金光闪闪“鼎古云”,两旁楹联“小镇灵山杨万世,庙立圣地祀千秋”,庙内廊柱对联“仙德威灵千家喜,娘功显灵万民安”,耐人寻味。殿堂正中马、葛、蔡三身塑像,两侧对句“腾云驾雾朝金阙,功成果满登仙班”,令人敬仰。
马仙娘是明朝朱元璋皇帝娘娘马皇后。人们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大脚皇后马秀英》。这马秀英就是眼前庙中见到的马仙娘。相传朱元璋皇帝的长子长孙,因宫庭政变,离宫外逃。马皇后思孙心切,便从南京到江西,直至闽北南平沿江而下,路过天柱山,喜见祥云,当立道宫,并为当地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民众把她视为神明。其间有着许多神话故事,在此暂且不表。然而马仙娘庙却是终年香火旺盛,灯烛不息,信众广布,已成史实。明万历七年六月,闽清知县梁迁远上山敬仰,长计伺祀,划香灯田三斗(谷种)庙前勒石以铭,犹存至今。还有同治十年福建兴化府信士刘冰叩谢两个香炉,至今四百余载,保存完好。每逢仙娘寿旦礼祀,信众上至闽北邵武、沙县、顺昌、建瓯、南平;下至福、厦、漳、泉,延伸广东、广西,直至海外东南亚华侨来庙焚香。宴席多时一百余桌,千余人进香朝拜。在仙娘庙右边三十米的山弯中,有一泉口,春夏秋冬四季清甜泉水长流不息,盛夏饮上一口全身冰爽。许多游客把它视为马仙娘的“圣水”携带回家。仙娘庙周围山坡,长有鸡胗花、枝子、勾儿茶、桔梗、百合等许多中药材,信众称为仙娘送给信众的圣药;更有粟果、桃金娘、杜娟等花果芬芳诱人。
据《古田县志》(乾降十六年,年修篡成书)卷之八古迹·记载:“马氏仙娘庙,岩顶有奎琼亭,都民祈熟有应”。景区曹会长介绍了他管理庙事20载,每年暑假众多家长带着应考前的儿女上山朝拜,结果都实现考上大学的欲望,也许是马仙娘给孩子们的必胜信心,也许是久居都市的孩子们埋头攻读,偶尔上山观赏了天柱山秀丽风景,开阔了视野,产生了天外有天的新思路与灵感,下笔有神,金榜题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