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阿哥
湘西芙蓉镇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伍阿哥。
我在湖南等你!
风景,因欣赏而美丽
旅行,因讲解而渊博
伍阿哥今天带你走进“千年古镇”芙蓉镇参观游览!芙蓉镇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永顺县,芙蓉镇本名王村,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因宏伟瀑布穿梭其中,又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与龙山里耶镇、泸溪浦市镇、花垣茶峒镇并称“湘西四大名镇”,又有“酉阳雄镇”、“小南京”美誉。一个小小的傍水小镇芙蓉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有名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使之名扬天下,这部电影同时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两个有名的人物(刘晓庆、姜文)。这个原本叫王村的小镇从此也因这部电影更名为“芙蓉镇”,芙蓉镇于是出现在中国旅游版图中。芙蓉镇概述
芙蓉镇地处武陵山区,位于酉水之阳,永顺县南端51公里处,东与高坪乡、松柏镇相接,南与长官镇相邻,北与列夕乡、抚志乡交界,西与古丈县红石林镇、罗依溪镇隔河相望。由于王村濒临酉水,是湘西出入地的重要码头,也是湘西物资进出口的集散地、商业中心。说到王村它不是“村”,而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两千多年前,据《湖南通志》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在这里设置酉阳县,属武陵郡,其治所就在王村。三国时初属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属东吴;隋开皇九年(年)废酉阳县,置辰州,王村属之;唐天授二年(年),析辰州,置溪州,王村为州治;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年),楚王马殷以彭瑊为溪州刺史,子孙世袭溪州刺史,驻王村。芙蓉镇由于拥有舟楫之便,这里便成为湘西历代土司王的盘踞之地,故名王村。土家族过去深受汉人的欺压凌辱,土司王的盘踞地点多次受到袭击,四处搬迁。后晋天福四年(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土司王)与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第二年双方议和,在辖区边缘溪州立铜柱,将盟约镌刻在上面,至今字迹清晰可辨。此铜柱现在陈列于湘西民俗风光馆内,是研究土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南宋绍兴五年(年),第十一任溪州刺史(土司王)彭福石迁都于灵溪河畔,筑福石城(永顺老司城)。实行“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使得溪州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延缓了该地区的发展进程。王村虽不再是土司王府所在地,但是因其位于交通咽喉处,成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改土归流”之后,王村是永顺对外交通的惟一码头,是全县乃至湘西大部分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由河岸到五里牌的青石板路就是这段时期内由商家们出资修建而成的。年,因谢晋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闻名于世,从那以后王村又有“芙蓉镇”的别称,因此被誉为“芙蓉镇″。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可以在晚饭后到码头边的芙蓉镇影院观看,芙蓉镇的码头上的电影院,一天到晚只放一部电影《芙蓉镇》。也许你已经年过不惑,那么你可以在电影院里找到过去的记忆。你也许还正年轻,那么与你的情人一同走进去吧,灰暗年代的爱情故事同样是感人的。从电影中可以体会到20世纪60年代的王村风光。王村也是湘西最早开发的旅游景区,它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古镇风貌、民俗风情成为湖南西部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伍阿哥
湘西芙蓉镇
风景,因欣赏而美丽
旅行,因讲解而渊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的猛洞河哺育了勤劳善良的土家儿女;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古溪州大地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土家风情。芙蓉镇牌楼
现在跟着伍阿哥来到的地方是芙蓉镇景点入口,芙蓉镇入口是一座古朴的土家转角楼结构的牌楼。大家抬头看牌楼门楣上鎏金匾额“芙蓉镇”,为导演谢晋亲笔字。现在跟随着伍阿哥跨过牌楼,下台阶进入芙蓉镇核心景区游览。溪州文化广场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溪州文化广场。这个岩坪场是王村面积最大、人口最集中的民俗表演广场。荷花池是王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莲花盛开的时候,阵阵荷香陶醉着广场看热闹的人们。王村共有多人,是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镇,土家族占总人口80%以上。所以居住在王村的居民几乎都是土家族,土家人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他们称苗族为“白卡”,就是邻居的意思。土家族是个热爱歌舞乐剧的民族。每逢喜庆之日,这个广场一片欢腾,广场中央的龙凤旗是土家族图腾象征。摆手堂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摆手堂。在广场右侧的舞台上面写着“摆手堂”,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广场正中间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这里是土家人聚居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土家人的“摆手舞”活动就是固定在“摆手堂”这里进行的。“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吃完晚饭就扶老携幼,举着灯笼、火把,撑着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涌进“摆手堂”。土家人为了创造热闹后气氛,还要鸣铳放炮,在中间的桂树或松柏树上悬挂红灯,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大树跳起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土家人的创世纪歌谣《摆手歌词》,描写的就是土家人沿着酉水溯流而上,在湘鄂西广大地区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的。摆手舞分“单摆”、“双摆”,舞蹈者随领舞人的示意变换队形和动作,在摆动规律上,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时就出右脚,摆左手是就出左脚,俗称“甩同边手”。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
还有一种在野外举行的大摆手舞,它是一种军功战舞,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历时七八天不息。大摆手舞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军事战争场面的重演。大摆手舞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商贸交易会。
土王祠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土王祠。土王祠是土家族人聚集地的头领土司王的王府祠堂,在这里祭祀祖先和各路神仙。祠里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地藏王等,是土家族人重要的宗教场所。
自古到今芙蓉镇土家族人都有拜“土皇帝”的习俗,其实更贴切地说,这是土家族人民爱戴的先祖之王,建起庙宇朝拜土司王,也是对先祖的无限缅怀。地处营盘溪河段、溪州广场边缘。
土王祠内设彭士愁、彭翼南等多位土司王神位,土司王面容威严,目光迥然;殿堂宽敞明亮、楼宇古色古香,完全沿袭土家建筑风格与气派。看这树高百尺有余,树头部老朽变空了,树洞内可设一桌四凳,供人打牌纳凉,可见其庙其树年代之久远。
铜柱园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铜柱园。铜柱是中国古代常作划分疆界的标志。酉水流域是湘西土家族先民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土家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活动的记载,当时称为蛮或夷。湘西土司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年),楚王马殷以彭瑊为溪州刺史,子孙世袭溪州刺史,驻王村;彭瑊为溪州刺史开始经营世代基业,经过彭瑊和彭士愁父子的经营溪州彭氏势力不断强大,不仅统一了酉水流域,而且把势力扩张到洪江流域。当时统治湖南的楚王马希范野心勃勃,极力把其统治势力向溪州推进。当时统治湖南的楚王马希范野心勃勃,极力把其统治势力向溪州推进。据史载:后晋天福四年(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土司王)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一年多的“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年)派其子彭师杲(gao)与马希范议和,而在溪州的战役中,楚王马希范已领略到土家士兵的强悍,且溪州山川险阻,不可直接控制,于是同意议和。一次战后罢兵,缔结盟约,划疆而冶,立铜柱盟誓和解。并且铸斤铜柱为证,划分疆界的界柱。用个字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铜柱高一丈二尺(4米),重斤,八棱中空。上半截呈八方形,下半截呈圆形,每方宽15厘米,直径39厘米,柱壁厚约寸余,柱实长为2.98米。铜柱中间空心,入土六心,形为八面,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溪州铜柱除顶部有残损外其他保存完好,柱身的八个面上前后相接地刻写着《复溪州铜柱记》余字的铭文。有“记文”、“誓词”及标题衔名共41行,每行约五十六字,全部为楷书,字体秀丽。铜柱上篆刻着:“王曰,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诚,可以玄鉴”。意思是说溪州虽受楚国羁縻,但可以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不互相争夺土地和人口,不阻挠交通,不干涉内政等,真实的记载古代版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创举。清光绪十一年(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溪州铜柱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是体现土司文化强有力的历史见证。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为实现湖南省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3月4日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彭士愁的溪州刺史取得了合法地位,为其家族政权统治溪州八百余年奠定了基础。自此彭氏子孙世代承袭,直到清雍正七年(年)改土归流为止。从彭瑊算起共承袭35位土司(其间有兄终弟及,孙承祖职者为28代),共年。溪州土司彭士愁用穿越千年的眼光,把一纸盟约隽刻于铜柱,从而换来余年的太平,大智大慧,永世长存。“溪州铜柱”的原物现保存于芙蓉镇古街内湘西民俗风光馆内,面前的这根铜柱是按照1:2比例放大的。这组铜像再现了当年彭士愁与马希范饮血求誓的情景。从古到今我国有据可查的铜柱共9根,其中7根只有文献记载,没有实物保存,有实物保存的有2根:1根为“疆域有表国有为,此柱可立不可移”的“长岭子铜柱”,是中、俄、朝国界,年被折为两段保存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博物馆;1根便是“溪州铜柱”。土王桥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土王桥。走下铜柱园,就可以看到这座桥梁廊上写“土王桥”几个字。土王桥桥身成五孔石拱状,桥面上是木结构长廊,重檐歇山顶。土家人不用一颗钉子,便能造出如此雄伟的建筑,不得不佩服土家人的心灵手巧。这是一座典型的土家风雨桥样式,土家转脚楼结构,檐脚高翘,外观雄伟大气,象征王者的威严,也起到辟邪的作用。双龙盘旋在桥头石柱上,也起到辟邪的作用。大红灯笼挂两排,非常气派。年该桥被洪水冲走,年上移百米重建。桥下之溪,名营盘溪,绕镇而过,汇入酉水。溪两侧的房舍,风格迥异。为何称土王桥?是因为从这座土王桥走过去就能到达土司王避暑乘凉的土司王的行宫(王府)。土司王经常在此休息,故得此名。桥上面有走廊可以避风、挡雨、休息、纳凉。靠在土王桥走廊上的椅子上默默的幻想,脑海里映出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一样。桥上有一副对联:“楚界铭文盟誓土司八百年江山如画;海疆卫国抗倭东南第一战功绩永垂。”土王桥上的对联:讲的便是第二十六代土司王彭翼南奉旨抗击倭寇平定大明海域和第一代土司王彭士愁通过溪州一站奠定了八百年土司王国,实现了我国古代版名族区域自治的统治。伫立土王桥上,眼前的溪河蜿蜒曲折,流水悠悠,两岸临水依依的吊脚楼相连成群,错落有致,木窗青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别具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浓郁的土家风情。
王村之美,王村之丽,王村之逸然自得,此时此刻应该是深深地感动了沈从文,同样作为游者可以透过他勾勒出的王村的图画,感受到王村的迷人。于心于情融入到王村那壮美、清明的气象里,享受着王村的清芬和谐。
彭翼南土司像
这里是彭翼南土司像。彭翼南是第27任土司,袭永顺军民宣慰使,后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至年两次奉调,带领土家士兵进入江浙绍兴一带,抗击倭寇,最终平定倭乱,朝廷钦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誉“东南战功第一”。可惜寿仅32载。科毛人雕像
绕过瀑布旁的小道,来到土司城博物馆,馆外的两尊铜雕(科洞毛人撕虎雕像、努力嘎巴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科洞毛人,科洞毛人是传说中的土家族英雄人物。科洞毛人姓彭,生于老司城南边科洞,浑身长满黑毛,力大无比,健步如飞,上山狩猎能捉老虎、野猪、狼等,科洞毛人撕虎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土司王得知科洞毛人撕虎后,亲自将他接入宫中,封为大将,并带领毛人武力征服周边各蛮族首领。毛人战死后,土司王亲自披麻戴孝,为科洞毛人超度49天才安葬。解放后,为纪念这位传说中的英雄,土家族后人一直将科洞毛人出生的山寨称“科洞村”。努力嘎巴雕像
这是努力嘎巴,努力嘎巴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另一英雄人物。努力嘎巴姓鲁,出生在猛洞河的哈尼宫东岸铁沙林山寨,与科洞毛人是好友,身材魁梧,能举几千斤重的巨石。如今的三角岩就是当年鲁力嘎巴搬过来的石头。据传有一天,一伙强盗到山寨来抢东西,嘎巴扯起一棵大树,前打后扫,打得强盗落荒而逃。土司王将他接到宫中,封为大将。并随土司王南征北战,威震四方,立下赫赫战功。解放后,为纪念这位传说中的英雄,土家族后人一直将他出生的山寨称为“哈妮宫"村。土司行宫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土司行宫。过雕像继续前行,沿着一条小山路依次拾级而下,又来到土王行宫八部堂了。土王行宫这土家吊脚楼群,地处芙蓉镇两级大瀑布,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直临酉水河。整个行宫分为两大主建筑(酉阳宫和八部堂),其中八部堂已经改建成当前世界流行的“悬崖飞瀑”高端民宿客栈,而酉阳宫则是作为芙蓉镇景区的核心景点,可供游人入内参观。土司行宫(飞水寨)是传说中的吊脚楼群。在集镇上有此瀑布者在全国并不多见,瀑布旁的“土王行宫”更是芙蓉镇的一大亮点。这里是当年富甲一方的土王所选择建造避暑山庄的地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行宫侧面是悬崖峭壁,宫前溪水长流,飞瀑直泻,震耳欲聋,气势蓬勃。在土司王统治时期,这里一直是士兵们的营房所在地。后梁开平四年(年),楚王马殷以彭瑊为溪州刺史,子孙世袭溪州刺史,驻王村;彭瑊、彭士愁父子建立土司王朝,定都溪州王村,修建“酋阳宫”,管辖湘、鄂、渝、黔20余州。南宋绍兴五年(年),第十一任溪州刺史(土司王)彭福石迁都于灵溪河畔,筑福石城(永顺老司城)。“酋阳宫”成为历代土司王避暑休闲的行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少数民族王朝,土司王朝年,共有28代35位土司王继位。酉阳宫。
这座建筑上上书“酉阳宫”三个大字,就是土司王的行宫建筑之一,现在跟着伍阿哥迈过大门门槛,进酉阳宫内游览吧,里面土王居室,床、柜子都很精致。到了“酉阳宫”,还必须到“得运堂”内转一转。这“得运堂”内藏有一块“镇宫宝”“福运宝石”,相传公元年,青年彭士愁随父征战溪州南蛮,有天雷电过后,见一块石头从巨石中分裂而出,像人头且面部五官清楚,给珶玛师爷看了后说,石头面部茎纹像“吉”字、头顶上茎纹像龙驾祥云“鸿运当头”、眉眼像两只蝙蝠即“双福临门”、口大吃四方“招财进宝”,鼻子茎纹像“王”字,有王者之气,会助你成就一番大事业。要其给宝石上柱香,拜三拜、再围绕宝石走三圈摸三次,沾上宝石的灵气福气好运气。也许潜意识中给了彭士愁信仰、力量,终于于公元年当上了土司王,定都“王村”,并将王宫修建在发现福运宝石的瀑布边的悬崖之上,冠名“酉阳宫”,将“福运宝石”视为“镇宫宝”珍藏在宫内,由王位继承人保管世代相传,于是也成就了土司王朝年的历史。现在土司王朝不复存在,“酉阳宫”已为游览景区,土司后人将“宝石”献出供大家观赏、摸一摸,以求福运、官运、财运皆来吧。摸完宝石喜滋滋地出“得运堂”,到室外观赏风景了,对着吊脚楼、瀑布、酉阳河,东南西北地尽情扫了一遍,当然不忘留影。土王行宫在瀑布镶扮下有“水帘洞”、“檐下飞瀑”等自然景观;有唐伯虎、沈从文等文人留下的诗词墨宝;有歌星宋祖英拍摄《家乡有条猛洞河》、《小背篓》MTV的歌台;有刘晓庆在此游泳、品茶观瀑的茶楼;有《乌龙山剿匪记》等多部影视剧外景拍摄场景,的确是休闲游览的人间仙境。芙蓉镇瀑布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芙蓉镇瀑布。芙蓉镇三面环水,瀑布穿镇而过,别有洞天。芙蓉镇大瀑布缔造了瀑布上的千年古镇。瀑布是芙蓉镇首屈一指的天然美景,任何到芙蓉镇的人都必到瀑布。芙蓉镇东侧有一条小溪,湍急的溪水从北向南即将汇入酉水时,突从悬崖飞泻而下,形成一条高约60米、宽约40米的瀑布,气势磅礴。飞流分两级先从悬崖顶直倾泻而下,撞击在第二级的石层上,激起巨大水花,飞向天空,然后带着漫天的水雾,再从天上飞下来,汇入碧绿的酉水,声势浩大,方圆十里都可听见。芙蓉镇瀑布还有一种日益“后移”现象。据地质学家解释,因小溪从上游夹来了泥沙,随着瀑布下泻,日夜不停地侵蚀和磨损着瀑布下的陡坑,冲刷着陡坑下的溪床,以致被冲刷出一个个深坑。泻下的水流,在深坑中溅起强大的水柱,又自下而上地掏陡坑的基础,使之形成巨大的洞穴,这些洞穴不断扩大,支持不住陡坑上的岩石,于是就崩踏了。这样陡坑后退一步,瀑布就移到新的位置上。如此变化不已,使瀑布不断后移。有诗赞曰:“动地惊天响如雷,凭空飞坠雪千堆,银河浩瀚从天落,万斛珍珠处处飞。”这是湘西最大最壮观的一道瀑布。春夏水涨,急流直下,飞虹相映,五彩纷呈。“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由此得名。土人居穴遗址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土人居穴遗址。遗址位于芙蓉镇大瀑布下的入口的石岩洞,这是早期土人居住的遗址。这个石岩洞很久以前能够容纳千人,后经千百年的水涨水落,被大量淤泥积压成现今之样。据当地的王姓谱书记载:很久以前,有一批人为避秦朝战乱,一路沿沅江涉水而上,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个石洞歇息,见洞内有一些长发赤脚,披兽发,发声如鸟兽语的人。这些人就是早期居住在芙蓉镇的土家先民。这拔人见这些土家先民勤劳善良,极易相处,便同他们久居下来,繁衍生息,一起经营了这个地方。为了方便当时原始的生活和生产,便合力开凿了一条古栈道。芙蓉镇古栈道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芙蓉镇古栈道。芙蓉镇古栈道更象山间小路,当然也有陡峭处,凡此处都有护栏辅助上下无忧。峭壁之下山路弯弯,一步一景,新鲜感有增无减。从行宫起一路沿着“楚蜀通津”古栈道前行,过“土人居穴遗址”就可到瀑布底了。还没到瀑布,那自悬崖跌落的瀑布哗哗声,犹如万马奔腾。透过轻纱般的水帘,那筑于瀑布之上的土家吊脚楼若隐若现,白天与晚上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从悬崖跌落的瀑布,在阳光折射下犹如数不清的珍珠从九天洒落人间,让人不得不撑伞而行。穿过了瀑布在此回望,想想刚才在瀑底下的情景,着实兴奋难忘。前面为唐伯虎题写的“楚蜀通津”四个大字,雕刻于瀑布旁的悬崖上的,字迹苍劲而优雅。沿着河边穿过古栈道,沿酉阳河岸前行,漫步在酉阳河上的长廊,更进一步了解芙蓉镇的古今历史。就到了躲臧在绿树丛中的吊脚楼群了,凭栏远眺,悠悠的酉水碧波荡漾,忙碌的游船笛声不断,荡起的涟漪一浪高过一浪。王村酉水码头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芙蓉镇(王村)酉水码头。码头是由水泥砌成的。芙蓉镇在秦汉时这里就建有码头,到了明清时这里成为永顺府最繁华的商贸码头,水陆两道各种货物均从这里进出口。在多年的岁月里,每年都有当地的茶叶、丹砂、水银、溪布、马匹、麝香、茶油、桐油、楠木等特产被土司王应着节令从这里运出大山,送往京城。其标志性建筑就是古汉酉阳雄镇城门楼。酉水是土家族的母亲河,以她海纳百川的胸怀孕育了亘古灿烂的土家文明。十公里酉水画廊,缥碧成玉,蜿蜒成诗,是湘西近年来开辟的一条旅游线路。无论何时到访都有不一样的绝美风景。晴朗天气,坐船漫游酉水河,看上下天光,江水如镜,两岸江山静穆,崖下风蚀水刻的奇特岩洞,似乎传来远古的声音。芙蓉镇城门楼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芙蓉镇城门楼。在码头边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芙蓉镇城门楼,在古代城门楼是一座城镇的标志,这芙蓉镇城楼也是古汉酉阳雄镇城门楼,在汉代,芙蓉镇是酉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城门也建得气势宏伟,彰显王者之气。城门楼临河边的精致石栏杆,浮雕上尽显土家族人的生活劳作场景。城楼上方是现在“芙蓉镇”的叫法,下面门洞上却是过去“王村”的叫法。城门楼的对联也是当年芙蓉镇的真实写照。上联为:湘鄂古道马帮挥鞭越涧翻山横穿武陵连三郡;下联为:楚蜀通津舟楫竞发绕礁劈浪盘踞酉水第一关。意思是说越涧翻山的马帮把货物送至武陵三郡,五里石板街好不热闹!绕礁劈浪的船儿运来了大批商货,这幅对联给大家再现了当时古镇水路陆路交通便捷给古镇经济带来的繁富程度。前面的石板街一直延伸至河边的城楼门,狭窄的石板街两侧各式店铺林立,可以想象当年的繁荣。尽管岁月流逝,脚下古老石板的还是青春焕发。青石板街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这条街是芙蓉镇青石板街。芙蓉镇是一座土家族人聚居的古镇,有保存完好的五里青石板街,两边是板门店铺、土家吊脚楼,一路蜿蜒而行,将人带到酉水岸边的渡船码头。从码头向左望,可见芙蓉镇瀑布和其旁建在悬崖边的飞水寨。五里石板街见证了古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在多年的历史中,芙蓉镇作为水陆交通的要塞,一直是通商的黄金口岸。据史书记载,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王村的繁华达到鼎盛时期。芙蓉镇的店铺就有余家,饮食和客栈余户,每日往来客商多人,真是商贾云集、骡马成群、一派繁荣景象的5里石板街,就是那时由商家出资陆续修建的,素有"小南京"之称。而今的古街虽说缺了身着长袍立于高柜的风景,街两旁却也摆满了琳琅满目、富有古镇特色的精美物品。而时而出现的古镇米豆腐,拾级而上的石板街,更是把人拉入了刘晓庆与姜文主演的《芙蓉镇》电影场景里,别有一番风味。大家可能已经发觉,这条街两边的酒店门前几乎每家都养有窜来窜去的鱼,这是猛洞河的特产桂花鱼。这种鱼娇嫩得很,必须在清水河里才能生存。大家看这水龙头里的水都是清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若是用洒了漂白粉的自来水养鱼,不过五分钟,它们就会死掉。正因为它们生长在清水河里,所以肉质细嫩,特别好吃,在大城市里很难吃得上。旁边是田螺,王村的田螺号称“天下第一螺”,这是因为王村附近没有工业区,环境污染很少,所以这里的田螺又大又干净,大家可以放心去吃。古镇石板街远远望去,总感觉王村古镇五里青石板街就像一本线装古籍的书脊,书页被上苍之手打开,静谧而又稳重的摊在酉水河边,那书页上凌空的吊脚楼和发生在楼里楼外的悲欢离合便随岁月而动,演绎出许多铿锵温馨、跌宕起伏的故事来。游弋于青石板上,阳光透过黝黑如鳞的瓦檐,随翘角风铃的响声,淡如鹅黄地洒在你的身上,让你有一种很古的感觉。民俗风光馆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湘西民俗风光馆。王村民俗风光馆名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所书。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便立在这里。馆内介绍了土家族的信仰、婚俗、狩猎等古朴的民俗,有猛洞河风景图片、民俗民间风情图片多幅,陈设了体现民俗特色的各种雕刻品、家具、物产以及土司王塑像、土家崇拜的神像,如土家族先人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塑像以及土家族文物等。此外还有“摆手舞”、“哭嫁”、“冬冬喹”、“土家溜子”、“情歌对唱”等民俗歌舞现场表演,大家可以进去了解一下土家民俗,同时体验土家人的热情与豪放。溪州铜柱原物。
现在请大家随伍阿哥进入馆内参观。耸立在铜柱馆中央的这根高4米、重千克(斤)的铜柱,就是浓缩土家族历史,被土家人视为“神物”的国宝溪州铜柱。溪州铜柱原位于永顺县太坪乡酉水河畔的会溪坪,年修建风滩水电站时迁至王村镇东侧的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后移至王村镇溪州铜柱馆内,为湘西千古名胜。铜柱是中国古代常作划分疆界的标志。据史载:后晋天福四年(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土司王)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一年多的“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年)派其子彭师杲与马希范议和,而在溪州的战役中,楚王马希范已领略到土家士兵的强悍,且溪州山川险阻,不可直接控制,于是同意议和。一次战后罢兵,缔结盟约,划疆而冶,立铜柱盟誓和解。并且铸斤铜柱为证,划分疆界的界柱。用个字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溪州之战的结果是彭氏在军事上失利,臣服于楚,但其统治地位和管辖地域以及一些宽裕条件却得到楚的承认。这就为彭氏土司长期统治溪州奠定了基础,也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宁奠定了基础,这就是马彭立溪州铜柱的核心所在。现在请大家仔细看看铜柱上的文字,看着这些古拙斑驳、镌凿寸余的文字,我们又隐约听到“溪州之战”的鼓角齐鸣、戟斧铿锵和战马嘶鸣之声。铜柱高一丈二尺(4米),重斤,八棱中空。上半截呈八方形,下半截呈圆形,每方宽15厘米,直径39厘米,柱壁厚约寸余,柱实长为2.98米。铜柱中间空心,入土六心,形为八面,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
溪州铜柱除顶部有残损外其他保存完好,柱身的八个面上前后相接地刻写着《复溪州铜柱记》余字的铭文。有“记文”、“誓词”及标题衔名共41行,每行约五十六字,全部为楷书,字体秀丽。
铜柱上篆刻着:“王曰,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诚,可以玄鉴”。意思是说溪州虽受楚国羁縻,但可以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不互相争夺土地和人口,不阻挠交通,不干涉内政等,真实的记载古代版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创举。
清光绪十一年(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溪州铜柱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是体现土司文化强有力的历史见证。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为实现湖南省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3月4日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伍阿哥
湘西芙蓉镇
风景,因欣赏而美丽
旅行,因讲解而渊博
土家吊脚楼
看前方一排排的就是土家吊脚楼。吊脚楼土家语称“咧嘎”,吊脚楼是湘西最具特色的民居,是土家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居住生活的场所,是劳动人民最具智慧的结晶。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因为好土地毕竟是有限的,聪明的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根据地形,或傍山而建、或立水而居,为增加居住面积,在房子的下面撑起了吊脚,俗称“吊脚楼”吊脚楼据地势依山傍水而建,一般为三层纯木质结构。二层要么悬于山间、要么立于水边,下边佐以几根木柱支撑为一层,是家畜、柴草的乐园;二层四面用木板装饰,木板外面用桐油油刷,靠水或崖边的一方用雕花椿木做成方格窗子,窗外还要有一米见方的走廊,为土苗先民的住所;三层通风,多用于盛放粮食。而芙蓉镇的吊脚楼,是湘西吊脚楼中的精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那飞檐翘起的屋角、那依山造就的气势、那掩映在绿中的楼台、那挂在瀑布上的青瓦、那悬在石崖边的木板,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他的恢宏、秀美、惊艳!吊脚楼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王村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
土家转角楼。
请大家把目光移往左边这栋古朴的木房,这是“土家转角楼”。土家转角楼是吊脚楼的一种,因为房子四周都是走廊,可以走人,故又称“跑马楼”。这栋“跑马楼”依山傍水而建,这也是湘西土家人建房的习惯,后有逶迤群山,前有潺潺小河,在王村颇有名气,当地有首民谣:“大庸(张家界)有座天门山,离天只隔三尺三;王村有只转角楼,一弯弯到河码头。”这是一栋一正两厢的土家典型转角楼,被永顺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民居,有多年历史,从房屋的建筑格局和工艺来看,这是大户人家的房舍。两边厢房的窗户叫“万字格”,象征这户人家“家财万贯”。正屋又称“堂屋”,是土家族敬奉祖先的地方。堂屋的两扇窗户称“大包口”,屋顶的三堆瓦呈品字形,土家族叫“一品当朝”,这是房主希望他的后人能在朝廷当大官。房屋这个平台称为“天坪”,是土家族晒谷、打场的地方。房屋主人没有想到百十年后,这里竟成为电影“芙蓉镇”的一个外景地。土家织锦
这里就是向隆生织锦厂,向隆生(已故)是土家族裁缝,靠多元起家办起的这个织锦厂,现在拥有百多万元资产,其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地。土家织锦图案丰富、美观耐用,质地结实,与壮锦、黎锦、侗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从北宋年间起土家织锦一直是土司王向朝廷进奉的贡品。土家族妇女心灵手巧,个个都会织锦。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王村最有名的工艺品土家织锦。土家织锦又称为“西兰卡普”“土花铺盖”“打花铺盖”。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即“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表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相传古代有个土家姑娘叫西兰,她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擅长织卡普,能够织出最美丽的织锦,她把技术广为传播。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结果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土家织锦称为“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大家看这些土家姑娘正在作坊里,用古老的织机编织花团锦簇的织锦呢!大家请看这幅“四十八钩”图案的织锦,织锦上图案与土家族茅古斯舞扎的草结,表示土家族在人类黎明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图腾标志图案,为世界上最先记录事物的符号。所以土家族织锦工艺充满神奇的艺术魅力,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土家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跳岩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芙蓉镇跳岩。在观景楼餐厅前面不远有一小道,在此拐入走下石级,就可到达石板街临瀑布一侧的跳岩。就是这条位于石板街右侧的营盘溪,跌落悬崖形成飞泻的芙蓉镇梯级瀑布。在营盘溪这里筑有一列石墩(跳岩),连通古镇两岸。我们看完跳岩后就返回石板街继续上行。观音阁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观音阁。观音阁是重点文保单位,也是古镇佛教协会所在地。观音阁青灰砖砌成,窗上镶着镂花棂,墙面上镶嵌石浮雕,大门正上方红底儿黑字"观音阁"。观音阁是一座很有历史年代的雕砖瓦房,里面的建筑和摆设物件都有年头。善男信女们可以去观音阁祈福。楣枋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地方是楣枋。请大家看石板街左右两边古建筑的横梁楣枋。你们看右边这根楣枋大不大?左边这根楣枋长不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人的勤劳、智慧,也可以看到土家族人的豪爽、耿直的性格,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大气粗,生意兴隆,竟选用这么大的枫树做横梁。扫街取景地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电影《芙蓉镇》秦书田(姜文扮演)秦疯子扫街的地方。姜文当时只有20来岁,虽是在校大学生,但他把秦书田演得恰到好处。到此处扫街时,他心不在焉,东一扫,西一扫,灰尘垃圾满街飞扬,尘雾中“胡玉英”帮他来扫街,他竟不屑一顾地狂扫,以发泄心中的愤懑。贞节牌坊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贞节牌坊。大家看到的这个石头建筑牌坊,实际上叫牌楼,主要标志是上面雕刻着瓦片的痕迹,没有凿盖瓦的称牌坊。这座牌楼立于清末民初,距今多年历史。牌楼前面刻有“贞节”二字,背面则为“圣旨”二字,是《芙蓉镇》剧组修建的。所谓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最早的贞洁牌坊其实多以“节”字为主,多以古代士子为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建立;但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理学之风兴盛,贞洁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成为了又一座压迫女性的大山。起初女性在夫死后还多为自愿守寡,或有殉情而死之人,但后期大户之家攀比贞节牌坊数量愈盛,甚至官员都以贞洁牌坊数量为自己政绩明证,期间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饿死的女性不计其数。牌坊这种东西已经完全成为历史。偶尔你会在田间,或者有着古老历史的乡村中看到几座,它们已经成为文物部门保护的对象。如今那段女性被剥夺自由、剥夺青春,甚至被剥夺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的历史已经永远过去,唯有那一座座巍峨冰冷,仿佛墓碑般立于世间的贞洁牌坊,还在低叹着那段女性的青春年华被埋葬的岁月。贞洁牌坊来历。
贞节牌坊始于秦朝。秦始皇时期在巴邑有一个名叫清的妇人早年守寡,“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大概是统治阶级最早为贞妇树碑立传的事例了。巴寡妇清是中国最早女实业家,她凭借个人聪明才智,苦心经营丹砂产业,建立起庞大的丹砂帝国。值得一提的是,巴寡妇清受到“千古一帝”秦始皇非同寻常的礼遇褒奖,并为其专门修建了一座“女怀清台”(秦朝“贞节牌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过专家考证,巴寡妇清的籍贯在长寿。说到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不能不提及秦始皇对女性的态度。因母亲淫乱带来的心理阴影终生伴随着秦始皇,致使他成了一个女人的仇视者,视所有的女人为不洁之物,就像他的母亲一样。但在巴寡妇清这里,秦始皇视她为“贞妇”,不能不说是她的一个殊荣。这是秦始皇对女性的一个极高褒赏。秦始皇生前对女性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仅此一例。号米豆腐
在牌楼内侧的“刘晓庆米豆腐店”就是电影《芙蓉镇》拍摄刘晓庆卖豆腐的一个外景地。就因为这个卖米豆腐的镜头,使得王村米豆腐更加出名。跟着伍阿哥走到这里,细心的朋友一定会问,怎么这条街上有这么多刘晓庆米豆腐店?看过电影《芙蓉镇》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米豆腐吧?在电影中刘晓庆卖的是米豆腐,这是湘西的著名小吃之一,到芙蓉镇则非吃米豆腐不可,那怕是排队等候也值得。小街上已经分出了正宗刘晓庆米豆腐店与非正宗之别,品牌之战在这小镇里也打得不可开交。不知你想吃哪一碗?米豆腐是王村最有名的小吃,光洁如玉,柔嫩松软,具有独特的色香味。米豆腐制作时,先把大米泡在石灰水里然后磨制熬成,所以有减热、退火、杀菌、清心等功能,是夏令的好食品。现在请大家饱尝一下口福,尝一尝王村米豆腐的神妙味道。王村是电影《芙蓉镇》的外景拍摄地,刘晓庆在片中扮演了一位风姿绰约的豆腐西施胡玉音。开发旅游以后王村的米豆腐就成为这里的招牌美食了,来这里参观旅游的朋友定会品尝王村的特产。大家看准这一市场,便纷纷开起了米豆腐店。其中最出名的是芙蓉镇号米豆腐店,因为这里就是当时电影中的刘晓庆米豆腐店的场景地,现在更是声名鹊起了。土司王府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土司王府。土司王府为木制结构,黑瓦木楼,气势不凡。府中房屋较多,房房相连,地板皆为青砖铺面。转至卧房,一架雕花牙床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大红花帐高挂,床上绸被叠放齐整。一旁八仙桌、太师椅一应物件俱全,桌上堆满了铝制假银元宝。天主教堂
原来这边有座天主教堂,现在成了王村一小的校舍,院里几株碗口粗的丹桂,满树翠绿金黄。清光绪三十四年建天主堂,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里面空旷。芙蓉镇道教、佛教、天主教三教融合,小小地方十分宽容。西汉古井
跟着伍阿哥来到的景点是西汉古井。又有人叫它“西溪古井”。我们品尝了美味的芙蓉镇米豆腐,在街巷走一段之后,左前方上方有数十台阶,在学校斜对面有一古井,名叫西溪古井,小石间涌出一挂清泉,下有一方浅井容纳,井上有一亭。井亭上有“西汉古井”匾额一副,上面有对联曰:“一窍有泉通地脉;四时无雨滴天浆。”一口西汉古井印证了芙蓉镇有二千多年历史的痕迹。长年不竭的盈盈古井水,至今继续为当地村民默默奉献。伍阿哥
湘西芙蓉镇
风景,因欣赏而美丽
旅行,因讲解而渊博
从芙蓉镇可去好几个地方,如果想漂流,沿河向上乘车半小时,便是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如果想看看原生态的猴群和酉水两岸的风光,可在码头上搭平湖游的轮船。如果想去原始次森林探险猎奇,可在码头租船去小溪原始次森林。如果想去古丈独步天下的红石林游玩,乘车也不需要多少时间。想去栖凤湖,租一条小船,悠哉乐哉半小时也可到达。各位朋友今天的游结束了,一趟芙蓉镇之行,定会让您回味无穷,满载而归,非常高兴与各位共同度过这快乐的芙蓉镇之旅,关于芙蓉镇我就讲解到这里。今天我们有缘在一起,希望我们有缘再相会,欢迎您下次再游芙蓉镇。祝各位旅途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一路顺风!图文来源:伍阿哥,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违反你的权益请联系删除。END
更多导游词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