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让辞家远行的莘莘学子无比牵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文化学院的学子们的家乡都是怎样一幅美丽的模样吧。
我在开封听《泾阳》
“啊!泾阳泾阳,窗棂上有你的脸庞。青砖瓦的墙,爬满了倔强……崇文塔的风铃在和谁说话?古道的茶马驼走茯茶镇的花。门前老人给孩子讲述着童话,那年的故事汇成流年的手帕……”
——任向东《泾阳》
河南开封是一个古朴而又安静的小城,能唤起很多人心底的那一份隽永的回忆。今夜,月光如瀑,一派难得的静谧。听着一首《泾阳》,不禁触破了心里的那道防线。索性任心里的所想所思喷薄而出,聊作己慰,聊解乡愁!
乡愁,情有乡思,眼有乡物,心有乡俗,口有乡味。而说到泾阳的乡味,自是妙不可言。自古以来就有“陕西美食泾三高(泾阳、三原、高陵)”的说法。我生在泾阳,长在三原,美食三甲,幸得二味!泾阳的乡味,我认为有三:一是甑糕,一是让饸,一是茯茶。
甑糕带给了我童年无数的欢乐,饱含着这片土地的芳香。记得每天清晨,还在床上赖着不起。忽的听到卖甑糕的爷爷从门前走过:“甑糕,甑糕,热乎乎香喷喷的甑糕”,便一个激灵飞快爬起,跑到门前拉着母亲买上一份,然后便绕有滋味的吃了起来。父母亲和奶奶也时常给我买甑糕,这份甑糕,不仅有童年的欢笑和快乐,还有亲人们的宠溺和爱恋!让饸是泾阳的独特小吃,整个关中,独泾阳有之。让饸是关中红白喜事的必备菜肴,自古有“无让饸不成宴席”之说。每逢过年,泾阳家家户户割上猪肉,买下鸡蛋,备着馍碎,架着笼屉,便是要和这个美味来一场约会了。茯茶是泾阳的老字号饮品,湖南的茶叶来到泾阳,受过泾水的滋育,长出朵朵的金花。茶味更加隽永,大碗喝起来才是醇厚浓郁,而且醇而不苦,极富保健之能,深受人们喜爱。父亲不吸烟,不打牌,唯有饮茶是出了名的。从小和父亲品尝茯茶,慢慢爱上了那茶的味道,长大了,竟是更加难以放下。每每想家,我便泡上一杯茯茶,透过那氤氲的香气,回到思念着的故乡。
“我的故事在百年茯茶里化成金花,吴家大院又再看到当年的繁华。数不清的春夏,飞鸟西去不回家。周莹的情话,长在哪一颗老槐树下。新人看故居是不舍故事有牵挂,一碗茯茶道不尽人生的佳话。院里戏楼上谁演后空翻一段,只叫大义秦商来去又百年”!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让泾阳在全国人民面前火了一把。周莹和秦商也第一次如此高调映入了人们的视野。
吴家大院,百年来静静地守望在嵯峨山南麓。吴家之所以在泾阳闻名遐迩。一是因为吴氏商帮。吴家是陕西近代最负盛名的“儒商”之一。从吴聘的祖父开始,吴家东院在陕西商界开始有了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吴蔚文执掌吴家后,捐资屡抒国难。左宗棠西征,吴蔚文为之提供粮草,名噪一时。二是因为安吴寡妇周莹。吴蔚文死后,吴家家道中衰。周莹以柔弱之躯独挑吴家商业重任。周莹从立初心始,恪守诚信,知人善用,处事委婉,终将“式易堂”打造成为庞大的商业帝国。周莹一生捐资助学,建寺徒路,修桥造船,救灾赈银,尽行善事,方得始终。家乡人亲切的称其为“娘娘”,为她修庙祭祀。时至今日,她的故事在泾阳依旧广为流传。她那种兼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让人们对这位奇女子不由得产生由衷的敬佩。
我的老家也在嵯峨山麓,就在安吴古堡旁侧,我也曾无数次的去吴家东院,去感受那个商业帝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吴家大院古朴厚重,处处体现着秦商的富而不奢。所谓商之有本者,惟晋、陕二商而已!秦商所体现的诚信顽强,老幼不欺,恪守道义,惠及乡里的大义精神,才是泾阳吴家留给历史和今日的财富!如今,听母亲说吴家大院每天人流如潮,通向安吴堡的大道上每天车水马龙,一片繁华。不禁心神向往,几个月不见,那爬满倔强的青砖墙,可还安好?凝望着迎祥宫的戏楼,徘徊在柏树林的茔冢,去思量周莹孤独的内心独白:即使拥有了这世间最多的财富,得到了这世间最荣宠的赞誉,可那又怎样?纵使相逢应不识,原来,有些人,一旦失去,就是一生……
崇文塔,巍然矗立于泾河北岸,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对于此塔,我并不感觉陌生,儿时很多次和父亲逛崇文塔庙会,倒也积淀了很多童年的记忆。最近的一次崇文之约,是在去年的暑假。彼时我高考结束,纠结于难在理科中找到理想所爱,于是便决定转科复读。虽对文科基础饶有自信,然而内心仍不免流于郁郁。那日,贤兄伴我骑车踏风而行,一路阳光遍撒,野芳幽香,心情格外舒放。不久便行到崇文塔下,但见宝塔行云,分外巍峨。贤兄陪我参观了塔下的陕商博物馆,指点江山,神交古贤。然后便拾级而上,直登宝塔之巅,东瞰长安,西望昭陵,北观仲山,南眺泾水。沃野千里,阡陌交通,意气之盛,亦是壮哉!贤兄间以婉言相激励,我不禁释怀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一年的光阴流转和艰苦鏖战,如今的我来到了开封。国庆回家,高铁到了西安已是晚上九点,父亲和舅舅驱车来接我。车在高速路上奔驰,我透过车窗,却蓦然看见了崇文塔。夜幕之中,宝塔愈显高耸秀美,不知不觉,眼里竟有泪水打转。是啊,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谓的精神灯塔吧!它牵系着故乡和外乡,牵系着我梦想的起点和征途……歌中唱到“崇文塔的风铃在和谁说话”我想,那琳琅之声,肯定是藉着大江南北的风,送到了每一个异域泾阳人的心里了吧!
嵯峨山,关中毓秀,峰分五梁,势若刀劈!山藏名胜,悟空塔高踞其巅。峰存古迹,唐崇陵潜隐于中。今年四月份,春色怡人,和风温煦。万物苏醒,山河复秀。游着心神,避着喧闹,沐着暖阳,骑着自行车,觅悟空塔,游嵯峨山,谒德宗李适崇陵,走白虎门阙遗迹……还记得那是一个人的嵯峨山,我用心走路,怀古踏青。没有那种熙熙攘攘和人来人往,有的则是踽踽独行和舒卷奔逸。登高望远,吟哦辞章,遍揽青山沃野,顿觉天地万物皆归而入怀抱。与身旁高大的翁仲为伴,坐在嵯峨山南麓小憩,看着山上的那轮依旧平柔的暖阳,极目望断嵯峨灵云。大唐王朝盛世的繁华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山河永寂,帝王的遗骸也不过是化作了一抔黄土。该来的自会来,该走的留不住。八月底,伴着开学,我奔赴开封,雨幕之下告别了嵯峨山,微雨蒙蒙中,嵯峨山变演成了一道暗线,在天宇之下越来越远!
如今,身在外乡,才渐渐懂得了故乡二字的深沉。也渐渐懂得了,无论你走到哪里,梦想的起点总是难以忘记。无数次在车站和父母挥手告别,内心戚戚,也渐渐懂得了,无论你身处外乡多久,父母和故乡依旧是你一生的牵挂!开封的冬天空气冷滞,凛冽砭骨。可是听着这首《泾阳》,内心却是倍感温暖。于是便又想起了泾阳的冬天,皑皑白雪覆满整个嵯峨山,北蟒塬银装素裹,郑国渠千里冰封……曾经的自己,鲜衣怒马,背着北风,飒踏而行!
这世间有无数动听悦耳的音乐,也许是黄钟大吕,是秦腔激越,也许是情歌的缠绵悱恻,是摇滚的洒脱奔放。然而,寄居异乡,呆的时间再久,一个人再孤独,所有的音乐,都抵不上这首《泾阳》带给我的温暖。这是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温暖,是时光馈赠给自己的陪伴!
——王梦恒
游浮渡山记
浮山,又名浮渡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号称“中国第一文山”的铜陵浮山,虽其风景可与池州九华山,安庆天柱山相媲美,但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发达,故少有游客问津,常来的反倒是附近的同乡或是不远千里而来考察地质地貌的专家学者。适逢假期,难得清闲,我与家人一起来到这里,来到我家乡的这一名山,重新领略故乡的山水风光。浮山仿佛预感到了我们的到来,提前与风伯、兽神、太阳神商量好,以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使穿枝拂叶的行人,不觉得辛苦,有汗可落,却化作清凉。若想登临浮山巅,必经九曲十八弯。曲曲折折的山路,或是铺落了古朴的山梯,或是原生态的自然黄土,使人不免生发出一种“曲径通幽处”之感。走在途中,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将斑驳的光点投于连绵不断的树荫之中。虽没有舞台上散乱的灯光那般耀眼,却能给人以心灵的触动。伫立于文昌阁之顶楼,临风而望,山川草木,尽收眼底。天地万物,皆非吾之所有。遂感吾之于天地,无非蝼蚁之于千方之地。虽有心行尽其地,终疲身心。无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夫余虽犹一粟之于沧海,虽未曾啸于神州,未曾丰功伟绩,当竭余之所能,通天下之变。天下需,即闪现于世人,无所抱怨;天下无需,则退避于山川,待天下需。夫大丈夫,毋需身为众星捧月之“月”,为民一生,尚可。此余之所得也。浮山——一座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漫长的岁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静寂的山林,零稀的钟声,汩汩的流涧声,再加上鸟叫虫鸣,仿佛便构成了整个浮山之声。试想身处于这样一个远离红尘之处,怎能不有一番看尽人间烟火的“我本天上仙,误下凡间”之感?浮山——一座令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文化圣地。那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共计块的摩崖石刻,便是岁月的见证。大者一米见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铁画银钩,或清瘦严谨,或丰润饱满,或端庄秀丽。岁月荏苒,如今斯人已故,而这些镌刻于自然之上的摩崖石刻,正在默默地诉说着他们之间的故事……“山浮水面水浮山,人生为道为生人。”
——章泽雄
我和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湖南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
长沙有山有水有书香,好吃好玩好娱乐,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柔。
长沙的山,叫岳麓山,承载着千年传承,岳麓山其实不高,但也并不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土堆,在它的山脚,有岳麓书院“为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独属湘楚文化的霸气,如今山脚更是大学云集,诉说着千年书院的当世传奇;在它的山腰,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称的深秋枫叶映红的爱晚亭;许多游客市民爱登上它的山顶,将长沙这座美丽的城收入眼底,好山,在长沙。
长沙的水,叫湘江水,她不仅是长江的支流,缓缓汇入洞庭湖,更是长沙的母亲河,在河边有杜甫江阁,传说杜甫便是在湘江驾鹤西去的。走在江边,风徐徐吹过,在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总是喜欢拿一筝纸鸢在风中奔跑,升起一个遥遥挂在天上的风筝,快乐而又满足。也许,更有知名度的是湘江水里的哪一座小洲——橘子洲头。毛主席的头像书写着“挥斥方遒”的霸气,耳边不时响起“独立寒江,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吟唱。湘江河还有一条非常有名的小支流,长沙人民对它的喜爱都藏在一首《浏阳河》中,“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好水,在长沙。
长沙的书香,来自四大名校,来自莘莘学子。长沙有四大名校,也有第五大学校明德中学,在学校,总有学子的朗朗书声。湖南的教育力量还是很强的,这不仅得力于湖南的教育实力,也有学子们日夜不息的努力。书香飘逸的校园,是学子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书香,在长沙。
长沙的吃,无论小吃还是各色食品,都是一绝。长沙有一份独特的小吃,叫做臭豆腐,虽然叫臭豆腐,但是其实它吃起来很香,炸出来的黄金美味,再加一些独家调料,好一个美味的臭豆腐!长沙还有一杯只此一家的奶茶,叫做茶颜悦色。茶颜悦色的服务和店面的颜值以及作为奶茶的好喝程度都是很棒的,常常是排着长队许多人也心甘情愿去等着美味的茶颜悦色,一声声“小主“,一杯杯混合着古色古香的奶茶,茶颜悦色的魅力,大抵在此。好吃,在长沙。
长沙的玩,是非常欢快的。洋湖湿地的草原上,总有出来兜风的家庭,许多帐篷五颜六色的搭在草地上,小朋友们在追逐打闹。别具一番风景;梅溪湖边,总有许多的双人四人骑行单车,,漫步湖边,悠闲度日,有沙滩的地方还有许多孩子堆着沙子,也有许多人们在沙滩边浅海游泳;南郊公园,海底世界等等游玩之处总有许多惊奇等着你去发现…好玩,在长沙。
长沙的娱乐,是年轻人非常喜爱的。五一广场的太平街里,食物的飘香,攒动的人头,古街韵味的街道,是热闹的代名词;国金街里,各种品牌的衣服在此林立,尽显高级;ktv,密室逃脱,剧本杀,以及王牌卫视湖南卫视…地铁中穿梭着的人群,奔向他们所想去的目的地…
这就是,我爱的家乡,我亲爱的长沙。
——马喆
我心归处是林州
白岩松曾说:“故乡是什么呀?就是你年少的时候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自从我背上行囊,来到开封已近一个月了。中秋当晚,我抬头仰望那夜半的明月。月色皎皎,透过了层云,照在了像我一样的他乡游子身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李白对于故乡的想念。如今的我,虽然还并没有多少的乡愁,但也对于那些曾经仅仅在课本和试卷上所见的思乡之情有了一些感触。过去的我一心想着逃出林州,而今,身在开封却又对于林州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林州市,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隶属于安阳市。用我们自己的吐槽来讲,林州就是个“十八线小县城”。当然,林州本身的经济实力还是不差的,它在河南省县级经济排名中一直处于前十。而且以我自己的感受来看,林州和开封的城市发展水平好像也没有太大差别。
林州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那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所说的正是发生在林州的故事,还有埋儿孝母的郭巨,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现代有造福于福建一带人民的谷文昌,有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兴许林州无法与那些丰腴之地相提并论,但从古至今,这个山脚下的小城却也滋养出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之间。
也许那些人物并不能算什么值得骄傲的,那么接下来我就要讲一下真正让林州全国知名的浩大工程“红旗渠”。自古林州这片土地便旱灾不断,而在年,林州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州。但是在林州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州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于是从年开始,“红旗渠”引水工程开始,在“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坚定口号下,林州人民用9年时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成功修建好了红旗渠,将浊漳河的水源源不断地输入林州境内,彻底解决了几千年的干旱情况。
红旗渠建成之初,举国震惊。周总理生前就十分关心支持林州的工作,他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林州视察红旗渠。而如今,林州更是成为了河南境内两个红色教育旅游基地之一(另一个就是兰考)。
每一个林州人都为红旗渠感到自豪,它是我们的父辈不相信命运而与天地斗争的成果。很多次,我问那些爷爷奶奶辈老人当年是怎样去修渠的,他们总是笑笑而没有多说什么。而我过去到红旗渠纪念馆以及网上搜集资料来看,整个过程的艰苦是现在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而今日的我们享受着前人的奋斗果实,又何尝不是一种鞭策,鞭策像我这样的林州新生一代继续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林州除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色,像是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州滑翔基地,以及太行山大峡谷悬崖峭壁的雄伟画卷,“中国建筑之乡”的响亮名称也被林州拿到。同时今年林州也通过了“双创”工作组的验收,相信未来“卫生城市”和“绿色城市”也将名归林州。
过去的林州很干旱,而今的林州则是山水秀丽。从安阳到林州的高速公路一下,便是林州的西湖,而与之相邻的还有东湖,以及临城拔地独树的龙凤山。夏季暑气正盛,走环山公路到太行山大峡谷,看悬崖间翻滚的云海,体验清凉一夏。而每到秋来,便可乘车上柏尖山。漫山红叶果实累累,一派奇景色彩。不过嘛,冬季还是不要过来了。由于地处三省交界,虽然本地的环保工作还可以,但也架不住三省的大气污染全部在此集聚。于是乎,冬天的林州就只有高浓度的雾霾了。
虽然大气污染还很严重,但林州政府也在极力改变这一情况,不断加强城市绿化,并且野心勃勃地要在城市中开挖一条贯通东西的林虑河,真正将林州打造为“山水宜居城市”。我也十分希望林州能够发展地更好,成为让我自豪的故乡。
家是什么?倦鸟归林是故乡,鱼翔浅底是故乡,落叶归根也是故乡。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虽然那些故事并没有让我get到乡愁,但也让我开始思考林州对于我而言究竟又有多大的分量。而当写下这些文字,我想我已经有的答案。正所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昨日寒露已过,今晚我又抬头,却又仰望不到那家乡的明月。心里有那么一丝的伤感,乡音无人可倾诉,只可跳跃与纸笔之间。不过,我并不会有什么多余的伤感,伤感应该是我年老之后才该拥有的感情,如今的我正值青春朝气蓬勃之时,向往的是“诗和远方”。我留恋着故土,但我也期待着未来自我的发展。
或者说——我心之所向在前方,而我心归处是林州。
——元昶晴
版面编辑:吕肇峰
责任编辑:吕海沛肖倩雅
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