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地图 > 刻石石上书法的历程

刻石石上书法的历程

发布时间:2020-11-13 3:13:36   点击数:

与东汉时碑刻众多的现象相反,魏晋时碑刻数量较少,其原因在于禁碑。”律令执行很严,即便权贵豪强,也不敢有违。因此,存世魏晋时期碑刻很少。东晋南朝,承魏晋制度再下诏禁碑,所以,南朝尤其是在中央势力控制范围之内的碑刻,传世极少。而在北方地区,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碑刻也很少。直至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尤其是在迁都洛阳之后,推行汉化,而且没有禁碑之令,因此碑刻渐多。总体而言,在南北朝时期,碑刻北盛于南。

碑刻、摩崖

在唐宋以后,书法上一直奉二王体系的“帖学”为正脉,大量的北朝碑刻一直得不到重视,如南宋末赵孟坚认为:“北方多朴,无晋逸雅,有隶体,谓之毡裘气。”(《论书》)直至清代金石学兴起,魏晋南北朝碑刻书法才引起书家重视,纷纷仿学,在清中期之后形成“碑学”的潮流。

曹魏、西晋时期中原地区的碑刻,保存到现在的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修孔庙碑》等,均以八分隶书入石,其风格也很接近。这些碑刻隶书总体上程式化严重,缺乏生气,艺术水平较汉代碑刻隶书相差很远。

《上尊号碑》

《受禅表碑》

三国孙吴的碑刻书法则表现出难得的新颖气象。其中《天发神谶碑》,用方折的隶书笔法作篆字,虽体格近怪,却有奇伟的生气。用笔上起收笔多方锐之形,而垂笔上端方粗,下端尖细,中段弯挺,刚健婀娜。一些转折被处理成隶书似的方折内厌结构,与保留下来的小篆体的圆转外拓结构形成强烈的对比。字形不完全对称,字内笔画位置有微妙的移位,显得生动自然。清张廷济在跋此碑时甚至称誉为“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以来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第一佳迹。

三国吴《天发神谶碑》

由于禁碑,东晋时的碑刻均出自其边远地区。《爨宝子碑》,东晋大亨四年(年)立。与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并称“二爨”。此碑字体在隶、楷之间。笔画承袭魏晋时期碑刻隶书的方截起收样式,偏旁结构顶角多呈尖厉,富有视觉刺激性。此碑的精妙处在于字内偏旁、点画的位置挪让变化,分割形成的字内空白疏密参差,聚散错落,奇趣叠现。因此,方刚严整与生拙奇肆两种形式情调既相对比,又能和谐地融合一体,十分奇妙。《爨宝子碑》与汉末《鲜于璜碑》、《张迁碑》在形式构成上有相似之处,皆以方拙取胜。

东晋《爨宝子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南朝宋《爨龙颜碑》拓本

《瘗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摩崖上,北宋黄伯思考为梁陶景弘在天监十三年(年)所刻,从风格上看,确属南朝后期。此摩崖刻石在宋以后一直获得文人书家的推崇,其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各字之间字势的上下承接呼应所形成的整体动态变化与对比,黄庭坚《山谷题跋》:“《瘗鹤铭》势若飞动”,“其腾处不可名貌。”

南朝梁《瘗鹤铭》

北方十六国时期,由于各族割据政权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因此碑刻也很少。,前秦建元三年(年)刻的《邓太尉祠碑》尚承袭魏晋隶书碑刻风格,而前秦建元四年(年)刻的《广武将军碑》则在艺术上开创了北朝碑刻粗犷不羁风格之先河。

《邓太尉祠碑》

前秦《广武将军碑》

清末光绪年间在吉林集安发现的《好太王碑》,虽远在边地,艺术水平却极高。《好太王碑》刻于年,碑高达六米多,四面刻。碑文字体在隶、楷之间。笔画线条起伏变化不大,历久风化之后堪落锋颖,苍厚浑穆,有篆籀之意。结字上体势宽绰饱满,尽量将笔画安排在字形的四周,中间疏朗,空可走马,并利用字内笔画组合间的位置错动,形成稚拙的奇趣。而整体上浑穆天成的大气,更是摄人魂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社会相对稳定,碑刻渐多,字体也逐渐采用楷体,如北魏太和十二年(年)的《晖福寺碑》已完全是楷书,不掺隶意。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刊碑字体往往选用隶书,或是在楷书体势上掺杂隶书的波挑笔意,是当时出于碑刻昭示典重的功能要求而形成的风格趣味。这反映了当时字体风格相互融合的丰富性,但并不完全反映字体演变的进程。

高句丽《好太王碑》

《晖福寺碑》现藏西安碑林

《中岳嵩高灵庙碑》,北魏太和二年(年)道士寇谦之立。此碑最令人注目的是其奇崛多变的字形结构,几乎字字不作正局,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字形变化之丰富,几近极致。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进,碑刻楷书也开始成熟和定型,其代表即是《张猛龙碑》、《石门铭》、《云峰山刻石》等碑刻与摩崖刻石。这些碑刻书法还略带一些隶书笔意,但并不刻意强调,与楷法融合无间,同时字形也不似唐楷般规范匀整,因此在清代碑学兴起以后,被认为更有奇姿生趣。

北魏《张猛龙碑》

与《张猛龙碑》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的《石门铭》,由于是摩崖刻石,气势更为奔放自由,跌宕舒展。《石门铭》北魏永平二年(年)刻于陕西汉中石门东壁。

《云峰山刻石》是指分布在山东掖县的云峰山、太基山,平度市的天柱山和青州市的玲珑山的刻石文字。这些石刻文字,有的是碑文,有的是摩崖题诗、题名和题记,内容多与北魏郑羲及其子郑道昭有关。其中以《郑文公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最为著名,书风很接近,或即一人所书。结体方正工整,字内空白的分割匀称平和,不同于一般北朝碑刻书法常有的欹侧跌宕,已接近唐楷体势,惟字形相对略扁。在用笔上起收处略见方意,中段则浑圆若篆笔。转折处圆转之势也取篆势,另部分则使用方折法,却出自隶法。

北魏《石门铭》

《论经书诗》

《郑文公碑下碑》初拓本

北齐的刻石书法,往往多隶书,或楷书中掺杂隶法,字形方整宽博,颇具地域特色。

墓志

目前考古发掘所见的初始墓志,可以追溯到东周邾城遗址墓砖刻辞。此后秦始皇陵附近出土有秦代刑徒墓瓦文,汉代墓室石壁、石棺上开始出现有关墓主身份、生平等的刻铭,洛阳附近出土有东汉刑徒砖,东汉末年也开始出现《孙仲隐墓志》等仿墓碑形式的墓志。但墓志形制上完备、真正流行起来,还是在魏晋禁碑之后。由于禁令严厉,即便是勋戚官僚、世族豪强也不敢立碑,只能将墓碑作成很小,放置于墓室内。因此,西晋的墓志在形制上往往模仿墓碑,书体风格也与魏晋碑刻隶书完全相同。

《孙仲隐墓志》

西晋时期的墓志书风完全承袭当时碑刻隶书的风格,风格雷同呆板。东晋时期,南渡世族的墓志近30多年来在南京附近出土不少,多数书刻简率粗劣,艺术水平不高。

因此这些东晋墓志应出自下层吏役工匠之手,风格上与世族清流有很大的区别。目前能见到的南朝碑刻、墓志中,署书者名的均出现在南朝后期,书者身份也不高。

在南朝墓志中,艺术水平较高的是刘宋时的《刘怀民墓志》和南齐《刘岱墓志》、梁《萧融太妃王慕韶墓志》等。

《刘怀民墓志》

《刘岱墓志》

《刘怀民墓志》,出土于山东益都。《刘怀民墓志》与《爨龙颜碑》一出自山东,一出自云南,均属刘宋边域,相隔遥远,但风格却十分接近,又与北魏《大代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有相近之处。可见当时虽南北政权割据,但碑刻、墓志等刻石的书风并未隔如天渊。《刘岱墓志》,南齐永明五年(年)刻,与《刘怀民墓志》书刻年代相差不远,但风格完全不同。

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墓志很少。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逐步推行汉化政策,尤其是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年)迁都洛阳之后,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接受汉俗设置墓志。这种风气,逐渐扩展到整个中原地区,也延伸至往后的整个北朝时期。

《元腾墓志》,北魏神龟二年(年)刻。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令鲜卑贵族改用汉姓,如元氏即北魏皇族之姓。北魏洛阳邙山一带出土的鲜卑贵族墓志,均使用楷书,总体的风格比较接近。斜向笔画往往得到突出强调,字形虽多方整,但中宫每每收紧,刀刻意味浓重,凌厉角出,气象雄峻。

北魏《元腾墓志》

《吐谷浑氏墓志》是北魏墓志中以结构奇特而引人注目者。《吐谷浑氏墓志》,北魏建义元年(年)刻。此碑书法结构之奇特,首先表现在它不像一般的北魏墓志那样,字的外形状是在正四方形的基础上略作规律性很强的侧欹,而是展蹙伸缩多向,长扁宽狭不定,看似变化无常,却在相互糅相互掺杂中获得整体上的呼应与和谐。同时,字内笔画穿插,聚散离合,空白的疏密对比强烈。

北魏《吐谷浑氏墓志》

《张黑女墓志》,北魏普泰元年(年)刻。传世仅一原拓孤本。清末著名收藏家和书家一跋再跋,推崇备至,此墓志书法遂名重天下。北朝刻石书法,以奇肆雄强、古拙质朴的风格为主调,《张黑女墓志》是难得的以清丽秀美为特色的例外。其结体略扁,捺脚等笔画也略带隶意,可以说尚有古质之风。但用笔上中、侧锋并用,外拓、内恹兼施,笔势翩跹,变化灵动微妙,因此其艺术上的特色正在于灵秀和古质两种不同视觉特征的融合。这是既不同于一般北朝刻石书法,也不同于唐楷书风的独特之处。

北魏《张黑女墓志》

《令狐天恩墓表》起笔收笔处多露锋颖,转折处强调夸饰方折转角,因此多锐利斩截之处,风格与一般北朝墓志十分接近。作为难得一见的南北朝时期书而未刻的墓志,《令狐天恩墓表》为我们展现了铭石书法的原始面貌,可见,南北朝刻石中笔画锐利斩截之处,并非完全都是石工刀凿所造成,而是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铭石之书体所应有的笔画样式,通过强调这种特征,以获得所期待的庄重醒目的视觉效果。可以说,这种强调斩截锐利的笔画样式,自曹魏时期的碑刻隶书中开始形成后,一直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多数刻石所采用,这也是这一时期刻石书法偏于方峻的总体风格特征的成因。

《令狐天恩墓表》

造像题记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在北朝,由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动荡不定,佛教信仰中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和偶像崇拜,因此在北朝盛行造寺、开窟、雕像以积功德,祈求来世之幸福。

北朝造像题记最集中的是在洛阳龙门石窟,数量庞大。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其中大规模的修建为孝文帝迁洛(年)至宣武帝时。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中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其造像主多为随孝文帝迁至洛阳的王公贵戚,题记文辞较长,制作讲究,而风格则比同时期的墓志更为生拙奇伟。其中的《郑长遒造像题记》,字形于方峻的大势中伸展跌宕,点画粗重密集,因刀凿而斩截锐利,笨拙奇崛的字形结构与富有视觉刺激性的点画形状相辅相成,构成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北魏《郑长遒造像题记》

砖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文,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字体与书写风格演变的重要材料,三国时期曹魏控制的中原地区禁止厚葬,因此孙吴地区砖文最为发达,风格样式皆承东汉时期墓室砖文的余绪。西晋、东晋模印砖文的字体仍以篆、隶为主,但逐渐楷化,同时由于禁碑,墓志性质的刻画砖成为新兴的类型。进入南北朝以后,楷书逐渐成为砖文主要的应用字体。一般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刻画类型的砖文能反映民间日常手写体的演变,但模印类型的砖文则往往袭用篆、隶等字体,强调庄重、装饰意味。

北魏(太和三年孝子灵封砖),字体以小篆为主,混杂隶体,与一般常见的北朝刻石如墓志盖篆书趋尚装饰化趣味不同,笔势多取圆转,古拙浑朴,是魏晋南北朝篆文中难得的精品。

北魏《太和三年孝子灵封砖》

以上,就是本期刻石书法的简要资料啦

喜欢的话别忘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dt/1136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