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自然资源数字图书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地学奥秘》
作者:胡红拴
1
陵
“陵”者,山丘也。从战国中期开始,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其坟墓造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宽阔,状似山丘,从此帝王的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每临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财力、人力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成为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年,中国的三处明清皇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三处皇陵是位于湖北钟祥市的明显陵、位于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及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年,位于南京的明孝陵和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2
祖陵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到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惠帝朱允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景泰皇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就安徽凤阳县原墓址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就江苏盱眙朱元璋祖父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称为祖陵。
嘉靖皇帝朱厚的父亲朱,原为兴献王,朱厚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县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3
永陵
清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统治年,历经12帝。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入关前在旧都盛京(今沈阳)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
4
东京陵
此外,还有一处不为人知的东京陵,位于辽阳(清东京)阳鲁山,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关后,十个皇帝中除末代皇帝溥仪没建成陵寝,其余九帝在河北遵化马兰峪和易县梁格庄分别建造了陵墓群,即为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内有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等15座陵寝,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个皇帝,孝庄皇后、慈禧太后等14名皇后和多名妃嫔。清西陵内有14座陵寝,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0多人。
4
明孝陵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次年九月葬入太祖嫡妻孝慈马皇后,定陵名曰“孝陵”。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为神道,自下马枋至棂星门;后面为陵寝,在棂星门东北方。孝陵环以城,城周22.5千米,自下马坊至明楼纵深2.62公里。孝陵是明朝第一陵,其规制较唐宋陵寝有三项重大变革:第一,在陵园布局方面,将原先仿皇城门四开、坟丘在城中央的布局(凤阳皇陵仍如此制)改为前方后圆南北一轴线贯之的布局,陵园建筑由北而南逐级递进,坟丘建于陵园的最北端。第二,由秦汉至唐宋,皇陵平面布局为方形,坟丘亦为方形或长方形覆斗状封土,孝陵则改封土为圆形。第三,明太祖废除了“寝”的设置,陵园祭祀只在献殿一处,不再有“具盥水、理被枕”一类事死如生的祭祀活动。从此,陵园祭祀更加庄严神圣,陵上之庙(献殿)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直追宗庙。这些形制对以后明清诸陵有重要影响。
5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现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个陵区原来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陵区面积约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此后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这些明代帝王的陵墓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其建筑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从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恩门、恩殿、明楼、宝城等。
6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明显陵是18座明朝皇陵中的第12座,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陵墓面积达1.83平方公里,也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的。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罗城长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陵园由内外罗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明显陵、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美轮美奂、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7
盛京三陵
位于辽宁省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是开创清朝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盛京三陵加上关内的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级石阶;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黄琉璃瓦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显得异常雄伟。方城北端为宝城,宝城为月牙形,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墓室。登上宝顶四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但列三陵之首,是清朝皇族的祖陵。永陵坐落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陵宫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山如屏风矗立背后,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的烟囱山与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环绕中的永陵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8
清东陵
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石牌坊和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清陵中的碑楼与门牌等装修,也都继承了明代风格,只是在装修上更加明显细密,堆砌繁缛,色彩也更为鲜丽,少了点明代质朴雄厚的气质,更多了些华丽、雅致的风韵。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亘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9
清西陵
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妃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清西陵四座帝陵及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清西陵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如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式建筑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依据,形成山形河流作为“风水”中强调的靠山、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最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年之后,乾隆皇帝定下制度,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皇帝分葬于清东陵和西陵,从而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中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
明清皇陵里更是保存了许多世所罕见的瑰宝。明长陵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清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被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明清皇陵集陵墓、宫殿、园囿于一体,融风水学、建筑学、美学于一炉,建筑格局保存完整,反映了皇家陵寝的原貌,规模磅礴。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熔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明清皇家陵园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建筑艺术领域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不朽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10
洞沟古墓群
世界文化遗产——古代高句丽王国的王城及王陵: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
End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关联阅读图书出版业务介绍(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视频制作业务介绍(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数字图书馆免费试用(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技术开发业务介绍(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北京的沧海桑田——地史演化、构造篇生态文明知识服务联盟在京成立“祭天”、“祈谷”之地——天坛阅读更多内容,请扫描或长按: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