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要闻 > 司命无心播物为你品读中华好诗词黄庭

司命无心播物为你品读中华好诗词黄庭

发布时间:2025/2/24 13:53:32   点击数:
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黄庭坚《题山谷石牛洞》品读吴斌熙宁五年(),苏东坡在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处做客,孙觉将黄庭坚的诗作给苏东坡看,并向其推荐黄庭坚。苏东坡看了后十分诧异,赞誉黄庭坚的诗作“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同时也以为“其必是轻外物而自重者”。孙觉趁机要求说:“此人(指黄庭坚)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苏东坡却笑道:“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意思是说,黄庭坚有如精金美玉,自然散发着光芒,将来想要逃名都不可能,哪里还要我来为其扬名啊。可见大文学家苏东坡一开始就对黄庭坚的印象很好,后来又在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处看到了更多黄庭坚的作品,再加上李常的推荐夸奖,对黄庭坚的印象就更深刻了。以至于在这之后,黄庭坚与苏轼还未见面,就有了许多彼此间书信与诗歌唱和的往来,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笔友。由于此时的黄庭坚与苏轼都还比较年轻,因此在他们彼此间书信与诗歌唱和的往来中,比较率性而为,难免出现多数文人的那种愤世嫉俗、抨击时政的通病。到了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太湖之滨的湖州,到任后作了《湖州谢上表》,例行公事地感谢皇上的委任之意,相当于一个到任“报告”。但是在“报告”的最后,“老毛病”又犯了,夹上了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大约的意思是说,皇上知道我愚钝不能适应现在变法的形势,难以追随变法派们的新政,看在我始终没有节外生枝给朝廷添麻烦的份上,安排我去教化治理一方的小民。这无论如何都有一点“我愚钝无能,不能在朝廷参与决策国家大事,只能在地方当个小官”的牢骚之意。本来作为文坛领袖的苏轼这么想也无可非议,但你不能在给皇上的“报告”中就这么率直的表达出来啊。当时的政治形势是,由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斗争异常激烈。苏轼、李常、孙觉、黄庭坚都是倾向司马光与保守派的。保守派均称变法为“生事”,称朝廷中受到提拔重用的变法派人士为“新进”,也就是说“生事”与“新进”是当时人尽皆知的攻击变法的名词。因此苏轼“报告”的末尾,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你想变法派正愁抓不到保守派的把柄,这不,文坛领袖苏轼自己送上门来了。变法派将这几句话抓住不放,其时的皇帝宋神宗是希望通过变法来励精图治的,考虑到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任由其如此内容的诗词文章在社会上传播,其影响对新政的推行是很不利的,因此就默许了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与最高检)对苏轼的“调查”与罗列罪状。苏轼的这个案件首先是由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告发的,后来又是在御史台进行审案,由于御史台的官署之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又多有乌鸦栖息筑巢,人们就戏称御史台为“乌台”,因此苏轼的这个文字案件也就被历史上称之为“乌台诗案”了。幸好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的规矩。苏轼逃过一死,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副主任科员),且不准擅离该地区,无权签署公文。没有入狱,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由于黄庭坚与苏东坡的唱和诗作中,有多处的文字问题被御史台的办案人员揪出,因此“乌台诗案”案牵连到了黄庭坚,受到了罚红铜二十斤的处罚。到元丰二年()底,黄庭坚所任大名府国子监教授届满。元丰三年初,回到开封候调。按理说,黄庭坚在北京大名府担任了两届的国子监教授,诗名又渐渐的鹊起,加上北宋名臣文彦博的赏识与推荐,本来是有希望升入朝廷(类似现在的进入中央)为官的,可是经“乌台诗案”这一牵连,进“中央”是不可能了,到元丰三年中,改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就是说被调到了较为偏远的江西泰和县当县令了。黄庭坚倒也豁达,随遇而安,于元丰三年秋(),从开封乘船南下赴任。一路边行边游,经过了江苏的盱眙、高邮、仪征、南京,安徽的芜湖、铜陵、望江而抵达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安庆附近的天柱山美景,让黄庭坚流连得乐不思蜀,盘桓游玩了好多日。天柱山上的山谷寺,名声可是十分响亮,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所敕建,并赐名的“山谷寺”。其后,著名的禅宗三祖僧璨,住锡于山谷寺弘法,因此也称为“三祖寺”。三祖僧璨所著的《信心铭》与六祖慧能的《坛经》一样,对佛教的本土化以及禅宗的建立与发展有着奠基一般的里程碑意义。黄庭坚游览了天柱山山谷寺后,写下了饶有意味的诗作《题山谷石牛洞》。原文为: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诗的大意是说:掌管生命的“司命”之神无心化育万物(而万物却自然生长的欣欣向荣),僧璨祖师有心将《信心铭》与衣钵传世(而世人还是如此的追名逐利)。天空任凭白云自由翱翔,可白云却悠闲地横着不动,高飞的鸟儿已经飞得很疲倦了,却还要坚持着继续飞行。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茶词《满庭芳》,到此时的《题山谷石牛洞》。我们也能感受到黄庭坚经此十多年的仕途变迁,其心态所发生的变化。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表现出了对自由自在、仙风道骨般生活的无限向往。由此黄庭坚开始自称为“山谷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yw/1709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