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要闻 > 老盛京国内最神奇的企业,代号112龙汉

老盛京国内最神奇的企业,代号112龙汉

发布时间:2023-4-13 16:09:01   点击数:
北京痤疮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盛京物语

“沈飞”,很多人知道,却少有人了解。甚至,还带些许神秘感。它的历史很长,伴随着沈阳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它的历史也很短,成长的过程中,简单明了!

炮火中诞生的“沈飞”,

有自己的机场。

“沈飞”所在的位置,有一条试飞跑道,现在那一区域叫“沈飞机场”,它的前身叫北陵机场。了解沈阳城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北陵机场之前,沈阳已经有于洪机场和东塔机场,一个是军用为主,一个是民用为主。建北陵机场完全是张学良为了扩充空军、建立东北航空工厂的考虑。至于张学良选定在北陵附近建机场的原因——

《皇姑文史资料》记载:“横亘东西,位于沈阳市区北部画一条线,起点是辉山,沿着天柱山一路走来,经过东山咀子、二台子,再到隆业山(北陵),最后到塔湾为终点,这条线被誉为沈阳的’龙岗’地脊。”

被扼杀在摇篮中的东北航空工厂

年,张学良一边着手兴建北陵机场,一边与荷兰弗克飞机制造公司,就建设东北航空工厂的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弗克公司非常积极,除了派专人来沈阳协商建厂事宜之外,还特意派了两名飞行员,驾驶两架战机为张学良作飞行表演。通过空中飞行和地面参观考察,双方对建厂事项达成一致,很快就进入了建厂的准备工作。

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张学良建设东北航空工厂的计划随之破灭。在“沈飞”航空博览园二楼东厅展出的一块石头界碑,上书“满航”二字,是数年前北陵附近施工时挖出来的,这是日本侵略的又一铁证。

“飞机不够,咱们就飞两遍”

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抢先占领了北陵机场,成立了北陵空军站。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解放军航校接管了北陵空军站,成立了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

年发生了一件对于沈飞很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由于当时“飞机数量少了点”只有17架战斗机,周恩来总理就说:“飞机不够,咱们就飞两遍。”于是,前面领飞的9架P-51野马战斗机,带弹飞过天安门上空后,又转了度,进行了第二遍受阅飞行,当时开国大典的P-51野马战机,都是在沈飞成功修理的。

沈飞的:“诸葛会”

在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赴朝作战,当时的丹东没有可供起降的机场,沈阳就成了志愿军空军的后方基地,这个基地就是当时的北陵机场。当年,王海、李汉、赵宝桐、范万章等著名战斗英雄,赴前线作战都是从这里起飞的。李汉击落了美国F-80飞机,他所驾驶的米格-15飞机就是由“沈飞”组装的。

当时的“沈飞”,除了负责组装和修理飞机外,还生产飞机副油箱。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副油箱的作用,当时,由于航程短,所以需要副油箱,每架飞机悬挂两个副油箱,遇到敌机,立即扔掉,投入战斗。增强飞机的灵活性,所以副油箱的需求量很大。

可是,当时一没图纸,二没原材料,况且从来没有生产副油箱的经验。这可难坏了当时的熊焰厂长,当时的熊厂长,32岁。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表人才,他赶忙将厂党总支书记张世修,和技术人员召集起来开“诸葛会”,决定先用马粪纸,就是东北乡下的窗户纸,这种纸韧性好一些。做成蒙皮,再和上猪血、桐油和石灰当粘接剂。

结果一试验,四处漏油,失败了!又用白铁皮代替马粪纸,用铆接连接,谁知一测试,强度合格,但气密性不好,铆接处漏油,又失败了!这时,有人提出:用焊锡把铆钉头包住,再将蒙皮对缝处焊死,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漏油的问题解决了,

就这样,熊焰带领大家,共交付了近万个副油箱,还得到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高度赞扬!

沈飞修理厂改建为制造厂产生的分歧

因为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军深受敌军轰炸之苦,损伤严重。于是建设航空工业的紧迫议题,就被提到了议程。当时,就沈飞是否由修理厂改建为制造厂的问题,发生过分歧——有的认为,沈阳地处东北前线,距朝鲜太近,随时有遭到敌机轰炸的可能,在沈阳搞飞机制造不理想,不如另起炉灶,择地重建新厂;有的认为,沈飞基础好,有机场、厂房和设备,特别是已经修理了大量飞机,还有一支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只要扩建一下,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飞机制造厂。

最后,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年4月17日,中央下令将空军工程部管辖的工厂,除少数几个氧气厂外,

全部移交给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同年6月29日,沈飞第一任厂长熊焰代表“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和“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正式办理了移交手续,“五厂”更名为“国营第厂”,这一天也成了“沈飞”正式诞生的纪念日。

然而,当时的厂厂区面积仅31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机器设备共台,绝大部分是破旧的皮带机床,职工人。

这就是我们第一任厂长熊焰

第一任党总支书记张世修

航空工业局首任局长段子俊▼

就这样,年的6月29日,咱们沈飞诞生了。代号,一直沿用至今。

沈飞里神奇的榔头

面对大量亟待修理的飞机和发动机,党中央、政务院发出“全国支援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并于年8月对厂进行扩建。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亲自批准建设经费,表示“要物给物,要人给人”。这次扩建后的厂到年上半年,新增机器设备台,人员已达千人,成为重要的飞机修理厂。

这里可以插播个小花絮,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时,在党中央“全国支援国防工业建设”的号召下,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精挑细选了人,远赴东北支援刚刚成立不久的沈飞。这些人绝大部分是成熟的技术工人,他们来到沈飞后,大多成为生产技术的骨干。众所周知,上海是知名的大城市,当时的沈飞还是在废墟上建设的关外之地,只有几座日伪时期留下来的破旧厂房和一座面积不大的旧办公楼。

飞机场的周围,是一片荒芜的农地,散居着几户农家,疏疏落落的高粱地、苞米地,几座败墓荒冢,散落在蓬蒿、乱石堆中。这里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与上海相比天壤之别。除了生产和居住条件差,还有饮食。当时的工厂食堂有大小灶之分,大灶是高粱米饭、玉米窝头和一碗白菜、茄子之类的大锅菜,每人每月伙食费8元钱;小灶的主食以白面馒头、花卷为主,有时也吃点大米饭,每人每月伙食费12元。

陈阿玉是浙江省黄岩县人,从生活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沈飞,他成为一名型架钳工。

当时正值航空工业的初创起步时期,工作和生活条件很艰苦,吃着高粱米饭,

住着日伪时期留下的劳工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陈阿玉的工资收入比在上海减少了一半,其上海的亲属生活也很困难,但陈阿玉没有动摇,还鼓励一起来的工友克服困难,坚持留下来。时间长了,由于他钳工的技艺高超,被国家称为“超八级”钳工。工友们都称陈阿玉是“神奇的榔头”,陈阿玉也是沈飞成立后,第一个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的国家级劳动模范,并出席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这里有无数人关于蓝天的梦

言归正传,回到沈飞,年11月7日,考虑生产需要,北陵机场正式移交给“沈飞”。

“沈飞”的试飞车间也由厂区迁至机场,并开始组建较为完备的试飞站。沈阳北陵机场也正式成为沈飞”的一部分,沈飞机场”由此得名。

“沈飞”转入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后,为适应飞机的试飞要求,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先后对机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改建,机场的功能有了很大提升。沈飞先后研制生产了40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并装备部队,填补了一系列国防建设的空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第一,谱写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恢宏篇章!

大家熟知的,我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飞机,就来自沈飞,一架架战斗机仿佛畅游蓝天的利刃,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

沈飞很硬气,一架架战斗机从这里腾空而起,用钢铁之翼呵护着祖国蓝天。

沈飞也很温柔

记忆深处

有个小小的孩子

手中拿着纸飞机

在沈飞家属大院里

高声喊着

“飞咯!飞咯!

如今,曾经在那片红砖大院里的孩子都去哪里了?

提到“沈飞”你会想到什么?

提到沈飞,那就一定要说说,也有连成片的苏式红楼家属区,那里成为我们,对三台子标签化的印象。

▼在松山路两侧,黄河大街以西,这些连片的苏式建筑风格,集中在三到四层的红楼,是当时沈飞工人的宿舍区、家属楼。

在老人们的回忆里,当时能进沈飞这种单位,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别人知道了都羡慕得不得了,工人也觉得光荣。厂里待遇好,工资和补助比普通单位的都高。

▼这些红楼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重点军工企业的沈飞,最初的一批工人从全国各地召集而来,工厂的宿舍是前苏联专家帮忙援建的。

在61平方米的“大屋”内,最多的时候住过三代7口人。当年人们都羡慕能分到这里的房子,那是身份的象征,是公家人,是军工厂的职工,住三台子是一种荣耀。

▼这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红楼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保留着那个年代的岁月感,红色的标语,涂着油漆的窗框。

▼高楼大厦新式住宅不断拔地而起,城市边界逐渐被吞噬,很多人觉得三台子已经从封闭的小环境中走向新的世界。

如今仍然留下的苏式红楼,安静的矗立在三台子,像老人一样和你讲述着他的历史故事。

三台子、沈飞、苏式红楼,当这些标签逐渐开始泛黄褪色,大家熟知的“沈飞”,将进行局部搬迁,项目周期预计为七年,其中规划论证审批周期为两年,建设周期为五年。

信源:沈阳新社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yw/1586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