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
在年“中国航天日”
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
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
联合发布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
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
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
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
其中就包括
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
人民日报微博截图据介绍,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于年11月至年7月历时8个月,实施了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鲁宾逊投影图(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经历天的奔火飞行,成功进入环火轨道。年5月15日,着陆巡视器降落在目标着陆点,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至年8月15日,火星车完成90个火星日的既定探测任务后,继续实施拓展任务,已累计巡视探测个火星日,行驶米,目前仍处于休眠期;至年6月29日,环绕器实现了全球遥感探测,目前已运行超过天,状态良好,继续在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积累原始数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目标圆满完成。
新闻多一点gt;gt;
西柏坡、天柱山、平乐等名字为什么能“登上”火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副总设计师李春来:根据火星的命名规则,直径大于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要以人物的名字进行命名;直径小于50公里的环形坑则以地名命名,并且要求地名所代表的地方,人口要小于10万人。
我们命名的时候考虑了一个是历史的悠久性,还有一个是知名度相对高的。另外就是河流可以独立命名,因为我们的着陆区里面没有河流,而有沟,所以我们命名的是“沟”。
中国的航天微博截图点赞中国航天!
期待更多火星探测成果
综合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成都发布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