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精神印记,蕴含着原始先民对文化生活的认识。中国神话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前成熟的文明发展历程,是重要的精神纽带,为理解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质、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独特视角。中国神话中的“天地日月”是什么样?它与中国文化精神有何联系?神话对于人类社会和民族国家来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本期讲坛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讲述神话与中国文化精神。
田兆元
主讲人简介:田兆元,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中华创世神话六讲》《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上海匠心》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印记神话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精神印记,是人类与动物揖别、实现自我成长的标识。神话是人文的第一缕曙光,是文化的源头。举凡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社会规范以及艺术审美等,所有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都是来源于神话,来源于以神话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作为群体的文化标志,只有当人们认同共同的神话之时,一个民族才算真正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是神话的基本功能。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幻想,是永恒的诗篇。但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由于原始时代生产力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不足,才产生了对自然的想象;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神话会逐渐消失。应该说,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事实证明,神话从来就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它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与人类始终伴随;它是理想的灯塔,引导着人们前进和探索。
神话常常走在科学和现实的前面,而科学又在“追梦”征途中不断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广寒宫寂寞嫦娥舒广袖的神话叙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月球车“玉兔号”、火星车“祝融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器与最古老的神话紧密相连。可见,神话是中国人伟大梦想精神的载体,也是“中国梦想”的雏形,它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
神话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记录体系,留有社会生活的足迹,所以通过神话可以考察中国人的文化历程。但神话更是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的有机构成。有学者认为,社会由制度结构及维系这个社会的文化结构所组成,神话就是维护这个制度结构的神圣叙事。从这个层面上看,神话既像一种政治,又是一种哲学观念。
神话是一种自然信仰与祖先英雄崇拜的叙事,是净化社会风习、倡导感恩回报、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我们的祖先是这么对待“神”的:“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礼记·祭法》)在古人看来,所谓神灵信仰,是一种报恩,是一种英雄的传奇叙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自然信仰的本质——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我们要予以回报,这就是自然信仰与自然神话。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又是文明发展的见证者与助推者。神话具有鲜明的族群性,又有博大的普遍的共同性,神话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神话的核心功能是构建认同与统一性。神话通过叙事构建认同,叙事是神话的存在方式,神话因为叙事而存在。中华神话的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对应关系。
中华神话叙事源远流长,与文明的发生相伴随。神话是一种神圣叙事,这个基本属性被广泛认同。神话本以文字和口头流传,但是原始时代没有文字,那时的口语也没有办法记录下来,所以原始时代的神话没能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然而文字只是神话叙事的形式之一,仪式行为也是神话叙事的重要方式,不过仪式过程在古代也不能活态记录,作为时间艺术的仪式,随着仪式展演的结束也就成为过去式。但是,古代的天地日月的祭祀仪式叙事形式被文字很好记载,十分完整。物象图像与景观同样是神话重要的记录媒介,是更加直观的叙事形式。所以,语言文字叙事、仪式行为叙事、图像景观叙事是神话叙事三种主要的叙事形式。
其中,图像景观具有跨越时空的传播能力。我们今天看到的浙江上山文化,出土了万年前的稻谷,这对于证实中华文明古国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增加了有力证据。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块陶片上绘有太阳闪光的图案,这与后来的太阳崇拜图案形成渊源关系,而稻作既离不开太阳的庇佑,也是太阳神话的见证。古老的太阳神话发生在万年之前,一直延续到当下。
最早的彩陶(之一),上面绘有太阳图案。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年),浙江省义乌桥头遗址出土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兴隆洼遗址就出土了“石摆龙”,以及表达龙图腾崇拜的玉珏。龙神话一直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华神话的连绵不绝也实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连续性,它具有强大的韧性,且不曾中断。
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头堆塑龙形图腾
天地日月神话是一个整体谱系天地日月神话是一个整体谱系,是以天为核心的构建。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问题。在流传了一两千年的《千字文》中,开头就描述了天地日月的状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幼学琼林》一开始也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这就说明,天地日月,是自然世界的最高问题,也是人的基本依赖。所以《礼记》也说:“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天地日月,是民众仰赖的基本生活资源。
天在哪里?天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其发展空间不会受到限制。中国的天作为最高的主宰,定位无所不在,就在身边。“人在做,天在看”,如果真的有这回事,会让我们的行为受到限制。虽然无所不在,人们感觉圆形比较符合天的形象,于是便有了天的可感的符号:圆。
天除了整体一个圆形,就是一个平面吗?不是的,天有九重,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屈原说,天有九重,谁创造出来的?这是屈原之问,说明在战国的时候,天有九重的神话已经流传了。神话传说中,天是八根柱子撑着的,柱子在哪里?屈原搞不清楚,要问。但这是神话,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当时行走条件有限,不可能到处去考察。可是在中国有很多叫天柱山的地方,如安徽天柱山、湖北长阳天柱山、山西有天柱山、福建有天柱山、山东有天柱山、甘肃有天柱山,真的差不多天有八柱啊!这些天柱山,很多都与古代天柱神话观念,也与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神话有关,更与女娲断鳌足重新树立天柱有关。
那么地是怎么安放的呢?中国古代神话说,是用绳子系在天上某处的。这个说法强调了天地的依存关系。天被地上的柱子撑着,所以掉不下来,地在天上吊着,所以稳固了。从理性的角度看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天地一体的观念,在这种神话中就体现得十分充分。这种叙事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对天地有多科学的描绘,而是实实在在讲述了天地一体,不可分离。天在上、地在下,成为一种等级社会秩序的依据。
可是这样的秩序被一个叫共工的神破坏了。古神话说,共工要与颛顼争夺帝位,输掉了发脾气,把头往不周山一撞,天柱折断了,天就倾斜到西北了,这是不是西北离天更近一些呢?所以日月星辰都往西北去。这一撞击,还有一个后果,就是那系着地的绳子也断了,主要是东边的绳子断了,东边的地就下陷,水就流到东南去了。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神话,这个天地神话解释了可以观察到的地理自然现象:水往东流。日月星辰东起西落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当然这也是潜在的地理政治的神话。
天地这样一种结构,看起来弱不禁风,很容易遭到破坏。神话世界当然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那个头触不周山的共工,就遭到了惩罚,他被视为“四凶”之一被流放,共工被流放的神话是要维护天的尊严。著名的女娲补天神话也是讲述这一问题,天被女娲补上了,而那些在地上捣乱的怪神也被惩治。过去我们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