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市场 > 纪念关帝圣诞专稿之一天柱山人世上最

纪念关帝圣诞专稿之一天柱山人世上最

发布时间:2016-11-15 9:34:43   点击数:

解州关帝庙纪游

——王庆华

小时候,我是个有名的“故事迷”。每当大人们在饭后茶余讲“古话”时,我便成了他们最忠实的听众,纵至深夜亦乐而不倦。“三国”自然是我最爱听的故事之一,什么“桃园三结义”啦,“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啦,常会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激起一串串奇想。渐渐地,关羽这位面如赤枣、五绺长髯、丹凤眼、卧蚕眉的名将的形象便深印在我的脑际了。及至长大,读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仅对关羽的神勇、精忠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还意外地发现这位武圣就是我们山西解州人。后来,又听人说,关羽的故乡解州有一关帝庙,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武庙之冠。于是,便萌发了观瞻这一武庙的念头。然而,多少年过去了,念头还是念头,直到前些时候出差到古河东运城,才使这一夙愿成为现实。

我下榻于黄河大厦。与我同室的王志成君是一个热心人,他一听说我要游览解州关帝庙,立即来劲了,热情洋溢地说:“我陪你去,那里我去过好多次了,我可以当你的导游!”话语里蕴含着一股自信。

果然,他对于解州关帝庙的情况了解得很多、很多。一坐上开往解州的车,他就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起这座武庙的历史来。解州关帝庙是一座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关圣祖庙。不仅驰名中外,而且历史悠久,早在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年),这座武庙就在解州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其后,虽屡有兴衰,但至清代,达到了历史上的极盛时期: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延绵数十里,碑碣如林,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香火盛极,庙内每日所得布施和香火钱,需30名道士用挑担轮流收取。每年农历四月和九月举行两次大型庙会,四方商贾、游人云集于此,盛况空前。至建国之初,这个历经百年劫难的武庙还完整地保存了主庙和东、西宫及结义园等建筑和园林,占地约余亩。对于这一武庙,国家极为重视,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政府多次拨巨款进行修葺,使这座千年古庙焕发了青春的光彩。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解州关帝庙逐渐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和朝圣的圣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华裔同胞,几乎每年都要千里迢迢来此朝拜。

关帝庙位于解州西关,座北朝南,南倚巍巍之中条,东临渺渺之盐泽,山环水抱,景色颇为幽美。置身此境,我不禁想起王志成君给我讲过的一个传说来。相传,当初修关帝庙时,因选庙址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池南常平村是关羽故里,庙址非此莫属;有的说:池北潞村是关羽擒杀蚩尤,除暴安良之地,庙址理应定于此地。奉命修庙的州官为之犯了难,后来听信一位白须老人的话,便攀上中条山选址,忽见山下王窖头一带紫雾升腾,倏忽紫雾变为青色,其形似龙,蜿蜒而行,最后盘桓于解梁西关,头依中条,身傍二水,州官顿悟,遂将庙址定于此地。据附近的老百姓说,人们有时还能看到紫气萦绕于崇宁殿前的香炉腰部。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自然增添了我不少游兴。

一条石径将庙区分为两大部分:北为庙堂和寝宫,南为结义园。“一盟存汉鼎”的结义园,据说是仿照刘、关、张结义的桃园而建的,内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配以莲池、假山,其境倒也清幽雅静,但因是仿造之作,总唤不起我多少兴趣,只有那置于三义阁内的石刻“三义图”倒颇值一观。

出结义园,向北不远即庙堂区。这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由南往北,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依次布列于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则是一些附属建筑。端门,典雅而庄重。一对铁狮雄踞于端门两旁,给人以一种威风凛凛之感。门前,有一“挡众”是由三根交叉的铁柱组成。据说,过去文武官员至此,必须下马下轿;否则是不可入内的。由此可见关羽在封建时代的地位是何等之高!端门左右两隅墙上,垛口如城,颇似紫禁城建制。然而,吸引人们的却是“挡众”前的琉璃照壁,上绘天、地、海三界的神话故事,虽与关羽无甚干系,但这一出自我省河津民间艺人之手的艺术品却是那样富有艺术魅力。

与端门相比,雉门则显得颇为精巧。雉门有三个门,中为雉门,是皇帝进入的专用门;右为文经门,左为武纬门,这两个门是文武官员通过的门。两侧有崇圣祠、胡公祠等,但叩动我心扉的只是为祭祀赤兔马而建的追风伯祠。追风伯者,关羽之赤兔马也。遥想当年,关羽这位骁勇善战的虎将手提青龙偃月刀,斩将夺隘,驰骋沙场,不就是乘骑着这匹千里良骥吗!因之,人们纪念关羽,自然也就不会忘记“赤兔”了。

至午门,只见其建筑敞朗宏丽,北额有一匾,系木构,结构简练,雕刻玲珑,上书:“山海钟灵”;左右两匾:“大义参天”、“精忠贯日”,均是对关羽的赞誉之辞。东西两侧,是关羽部将周仓、廖化的塑像,形象威严,浑身虎气,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那以工笔重彩描绘关羽一生事迹的大型壁画,更是引人瞩目。诸如“桃园结义”啦,“千里走单骑”啦……无不在画家笔下再现出来;唯独没有“走麦城”。这也难怪,“为尊者讳”历来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我们就不必用今天的观点来指责那位古代画家了吧!

午门、雉门、端门,以及左右的钟鼓楼等,虽非主要建筑,但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一种威慑人的力量,使人在进入正殿之前就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过午门,穿木坊,即至御书楼。置身于这座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下,仰首望去,视线可穿过八角形藻井,直达上层。当初,取其形制而名为“八卦楼”。“御书楼”之名则是清乾隆二十七年(年)乾隆为纪念康熙御笔所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更改的。这里匾额甚多,诸如“威震华夏”、“普救商民”、“气塞两间”等等,其中一匾“绝伦逸群”,是诸葛亮对关羽的一句评语,当不是溢美之词。

崇宁殿位于御书楼之北,是关帝庙建筑群的主体。究其殿名,不消说是因为宋徽宗赵佶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之故吧。此殿巍峨雄伟,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层屋檐皆饰黄绿色琉璃瓦,正脊上八仙峙立,为别处少有;两只矗立在歇山之上的盘龙鸱吻,显得十分雄健。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颇为宏大。殿基高耸,月台广敞,石雕勾栏,雕刻精细,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大殿周围的蟠龙石柱,雕刻粗犷有力,形象生动逼真。望着石柱上那昂首奋爪、飞腾于云雾之间的蟠龙,我暗自思忖:自古以来,除皇帝之外有谁的殿宇能竖此龙柱呢?台基上,竖一青龙偃月刀;不远处置一铜案,上有凹痕,传说是关羽磨刀所留之迹,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不少游人依然兴趣盎然地围观于此。

而在这里使我感兴趣的则是台基一侧石板上的“关羽脚印”和嵌在石阶中的“三颗铁钉”,这自然与王志成君给我讲述的民间传说有很大关系。关于“铁钉”的传说是这样的:鲁班得知修关帝庙的消息后,立即赶来帮忙。可督工见他是一个老翁,便婉言谢绝。鲁班二话不说,随手拿起铁锤,立即将三根铁钉嵌入石阶。督工见而惊异,遂将他收下。待春秋楼竣工后,鲁班不辞而别。督工这才知道那位老者是鲁班。而那三颗“铁钉”就永远留在石阶里了。较之这个传说,“关羽脚印”的传说更是充满神话色彩。传说关帝庙竣工时,解梁一带天旱无雨。关羽便求前来祝贺的各路神仙为民解忧,众神仙应允而别。关羽出门相送时,众神仙已腾空而去。关羽急忙追送,一脚踏在殿外石板上,留下一个大大的脚印,而另一只脚印则留在中条山巅。这时,乌云密布,甘霖普降于人间。从这两个传说中,我们不是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关羽这个神化了的人物的仰慕和钦佩吗?

崇宁殿内,有一刻工精细、玲珑剔透的木雕神龛,康熙御书的“义炳乾坤”匾即悬于上面。龛中供奉关羽塑像:头戴冕旒,身着龙袍,俨然一位帝王形象,但在端庄肃穆之中依然透出一股武将特有的勇猛刚毅的凛然之气来。望着这尊塑像,我不禁联想起殿前一个个匾额上的文字来:“与天地参”、“刚健正中”、“福国佑民”、“忠义参天”……在这些赞词中,有的甚至出自皇帝的御笔,如乾隆钦定的“神勇”,咸丰亲书的“万世人极”。

出崇宁殿,过“气肃千秋”坊,即关羽的寝宫了。这是一个宽敞而幽雅的院落,花圃吐艳,修竹摇翠,景色迷人。院两侧为刀楼、印楼;正面即春秋楼,以楼内塑有关羽坐观《春秋》像而得名,因《春秋》又名《麟经》,亦称“麟经楼”,其楼高约33米,巍然壮观,气势雄伟,为关帝庙中最高建筑。檐下木雕,刻有花卉、龙凤、禽兽、人物等,无不精美异常。

楼前楹柱有联云:

圣德服中外 大节共山河不变

英名振古今 精忠同日月常明

楼内的关羽夜读《春秋》塑像自然是人们观瞻的重点了,只见关羽侧身而坐,右手扶案,左手揽须,目光凝注,神态安祥,恍若真人一般。瞻仰之际,我的心头蓦地冒出一首明代山西巡抚监察御使杨沐写的《谒解州关帝庙》诗来:

当时谁得似骁雄, 早识刘公在眼中。

誓死肯教移厚待, 辞婚直欲表孤忠。

糜芳自作开门计, 章武终成鼎足功。

四海只今多庙貌, 英灵还属归河东。

咀嚼着这首诗,我忽然想到拜谒解州关帝庙的心愿可以说是了结了。然而,在离开这座全国最大的武庙时,我的心却困惑起来,为一个我一时难以解释的问题:在我国的历史上,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武将可谓多矣,但为何关羽能独享如此之殊荣呢?自宋代以来,关羽头上的桂冠愈来愈多,愈来愈辉煌:“忠惠王”、“义勇武安王”、“协天大帝”、“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真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如果说,这是封建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褒封的话;那么,关庙遍及华夏,甚至连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也崇祀着关羽,关庙香火千百年不断,还有关于关羽的故事家喻户晓,关羽的传说盛传不衰……这一切又是什么原因呢?我百思而不得其解。

在返归的路上,志成君突然问我:“你知道关羽姓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关羽自然姓关呗!”“不!”他说得一本正经,接着他就给讲起一个传说来:关羽本不姓关,他出身铁匠,臂力过人,且练就一身好武艺,专好打抱不平。乡里有一恶霸,为非作歹。为了除暴安良,他便将这一恶霸杀死,逃往他乡。谁知至潼关,缉拿他的画像早已悬挂于关门之上。他急中生智,打破鼻血涂于脸上,并指关为姓,终于逃出潼关。从此,他就面如赤枣,改姓为关了。听毕这个传说,我忽有所悟,谜团顿解:关羽这位出身寒苦的名将,在他身上除了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神勇”、“精忠”外,更有着除暴安良、为民造福等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而这,不正是关羽千百年来深受人们仰慕、崇敬、钦佩的根本原因吗

作者简介

王庆华(天柱山人),静乐游子,资深编辑、高级记者,太原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龙城书画院院长、《并州诗汇》第一副主编.







































治疗白癜风的秘方
白癜风怎样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sc/1996.html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