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平度
整理:知平度编辑
本文经作者审核,知平度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寰中几多天柱山作者:李树
山名“天柱”,让人一听,便不免生几分敬意。查古籍: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里有“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之说。又,相传是东方朔著的《神异经·中荒经》里说:“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初学记》对此又有注文:“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我们古代的神话传说,都认为天圆地方,地的四周都有巨大无比的圆柱,擎托着天盖。据此所述,就只有那高与天齐的西方的昆仑山,才当得起这“天柱山”的称号。
不过,这天柱之称号,除了唐末的黄巢曾经自称“天柱大将军”,似乎并没有被钦定为“御用”,所以,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用做山名,实在还是不少的。仅据当今几部最重要的大型辞书《辞源》、《辞海》、《汉语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等所收知名的天柱山,就有八处。而最著名的是为“北南两天柱”:北在山东平度市,南在安徽潜山县。
先说山东平度天柱山:
北魏永平四年(公元年),光州刺史(约略相当于“胶东省”省长吧)郑道昭,在今天的平度北境(其时属东莱郡的卢乡县或当利县)选了一座“孤峰秀削”的山,在山崖绝壁处摩崖刻石,为他的老爷子及其家族造了一座歌功颂德的巨碑(后世书法界称之为《郑文公上碑》)。还在山巅陡峭处书刻了“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一行魏书大字。半个世纪后,郑道昭之子郑述祖也出任光州刺史。他于北齐天统元年(公元年)在山下镌刻了一篇《天柱山铭》,明确指出:“天柱山者,即先君文恭公之所题目”。这说明平度的天柱山最初是由郑道昭命名的。不过,自北魏末年迄清中叶,长达多年间,这座“天柱”山,却是长期默默无闻的。到清初顾祖禹的历史地理名著《读史方舆记略》问世,在《莱州府·平度州》里,仅记“天柱山,耸立如柱”而已。直到清代嘉庆、道光以来,大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相继推重山上的《郑文公上碑》为“魏书极品”,碑文拓本渐次流传开来。平度的天柱山才引起世人的注目。民国初年成书的中国第一部现代大型辞书《辞源》,便把它和另外两处同名的山一起收进“天柱”的辞条里。再后,《郑文公碑》更得刘海粟等书法大师的推崇,加之它在日本书法界格外受到青睐,于是声名益加显扬。如今以《郑文公上碑》为主的天柱山刻石,和莱州云峰山诸刻一起被定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平度天柱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文化名山了。
再说安徽潜山天柱山:
据《史记·孝武本纪》,元封五年(公元前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这说明最晚在汉武帝时,那里就称天柱山,比“北天柱”至少早了年,而汉武帝亲自登临,封为“南岳”,当年这“南天柱”自当是屈指可数的天下名山了。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汉武帝登临“潜之天柱山”,是历史事实。郑述祖在文赋体的《天柱山铭》里所说的“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游”,本是想象虚饰之词,后来据此敷衍而成的“月主”“御驾”等有关“北天柱”的故事,则是神话传说。
又,据《史记·集解》所引“应劭曰”:“潜县属庐江(郡)。南岳,霍山也。”汉代的潜县,今称潜山,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安庆市之西。境内的天柱山,又名皖山、霍山。天柱既是山区的总称,又是它的最高峰名。所以细说起来,做为山峰名,它和平度的天柱山相类;做为山区名,它就相当于平度的大泽山了。
征稿启事
平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大量爱好文学的才子佳人,这正是平度正能量的集散地。为弘扬平度正能量,助推平度文学爱好者积极创作平度人写出平度味的原创文学作品,为打造平度文化名城贡献微薄力量。商之道利用疗效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