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

您现在的位置: 天柱山介绍_天柱山地图 > 天柱山发展 > 安徽,一个曾令全世界为之倾倒的诗意之地

安徽,一个曾令全世界为之倾倒的诗意之地

发布时间:2024/9/19 13:34:19   点击数:

在中国,

有这样一个“低调”而绝美的省份:

在北方人眼中,它是南方;

在南方人眼中,它是北方;

长三角经济带开发时它是西部;

西部大开发时它是中部;

江浙沪周边却是包邮盲区;

尽管这里有闻名天下的奇山、

游人如织的最美乡村,

人们依然不把它们

跟这个省份联系在一起。

它就是

安徽

一个曾令全世界为之倾倒的诗意之地,

如今却被严重低估!

01

安徽,尘封千百年!

安徽这两个字,

放在一起说才不过三百多年。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省”取“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合成了“安徽”这个定名)

然而安徽,

从春秋时的诸侯国,

到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

从冬晋兴起的徽商,

到明朝时的中都,

在历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它的名山大川,壮美迤逦,

引历代文人墨客竞折腰,

从李白、苏轼、欧阳修、白居易,

到旅行家徐霞客等,

都在此留下翩然诗篇,

诗情画意,不输江南!

它藏着中国最美风景:

世界第一奇山黄山、

中国最美乡村宏村、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齐云山、

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徽州古城

…...

它从古至今,人才辈出!

从古代华佗、毕昇、曹操、周瑜、

朱元璋、敢拼敢闯的徽商;

到近代的陈独秀、胡适、

如今的科技人才…

都为华夏大地做出杰出贡献!

02

低调却有实力,有颜却不任性

安徽,比你想象的要精彩,

单一个“徽”字,

就包含了“山、水、人、文”。

(抬头是山,低头有水,左右人文相映)

青山绿水,

细调出江淮的绰约风味,

人文风韵,

勾画出安徽的浓墨风骨。

是时候打破刻板印象,

去认识这个宝藏省份安徽了!

安徽之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诗人竞折腰

徐霞客一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说的是黄山的绝色!

欧阳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刻画的是琅琊山的秀美。

李白的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道出了莲花佛国九华山的梵音佛韵。

白居易的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正是天柱山的擎天一柱。

李白的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感叹的是敬亭山的浪漫风骨。

乾隆赞誉齐云山:

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吴楚东南第一关”的天堂寨,

大别山的主峰之一。

徽皖水韵,绵延千年

多条河流、

多个大小湖泊,

在此流淌千年。

徽州母亲河新安江,

它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芦溪湿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桃花潭,李白在此写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的千古绝唱。

沟渠纵横、田舍井然的响水涧,

被称为安徽的婺源。

“天河挂绿水”的九华天池。

宁国青龙湾,

一到深秋,美不胜收。

03

文韵徽风遍天下

撑起中国优秀文化半壁江山

长江、淮河、新安江,

不仅切割了中国,

还将安徽一分为三:

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

孕育了安徽的三大文化: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

(细分的话还有第4种庐州文化,主要是合肥一带)

徽商纵横华夏,

徽州文化更是广播千里。

一曲新安江,孕育了:

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

徽剧、徽菜、徽商等徽文化。

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

与敦煌学、藏学比肩为

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剧,

与其他剧种一起孕育了“国粹”京剧。

徽菜,

明清时期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

再比如文房四宝:

宣笔、宣纸、徽墨、歙砚,

它们都出自宣城。

而离不开这些文化的徽州

给我们的感觉是,

如泼墨画、如烟雨诗、如梦中乡。

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宣城▼

中国古徽州之乡:歙县▼

这里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徽州古城。

中国画里乡村:

黟县▼

西递、宏村、南屏,均位于此!

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厨之乡:

绩溪▼

中国第一状元县:

休宁▼

祁门▼

青山碧水里的古村陈韵。

04

在安徽,走着走着就回到了故乡

“粉墙黛瓦马头墙,

春花夏荷秋叶冬雪,”

几乎每一个都对安徽徽州

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一砖一瓦,一年四季,

都能寄托乡愁。

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宏村▼

江南第一村:

呈坎▼

桃花源里有人家:

西递▼

美术家村:

查济▼

彩樯黑瓦的明亮:

阳产▼

卖花渔村梅花▼

歙县湖山村晒秋▼

塔川红叶▼

塔川柿子▼

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

几经浮沉,

时间带来的不只是沧桑,

还夹杂着丝丝韵味,

不变的是那奇山秀水,

不变的是那白墙黛瓦,

不变的是那古镇情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oupstudyedu.com/tzsfz/1671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